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8日 星期五

    战火硝烟中的红围巾

    ——看电视连续剧《新四军女兵》有感

    作者:石 川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8日 14版)

        《新四军女兵》所描绘的历史风景之所以让人感到亲切贴近,正在于它穿透了坚硬的概念之壳,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个性,将一段段关于青春与友情、理想与献身的生命传奇,从模式化的历史叙事中解放了出来。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四军女兵》恰似在横亘古今的时间沟壑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把历史所蕴含的生命与价值光辉,畅通无阻地传递给了今天的人们。

        《新四军女兵》不由让人联想到原苏联经典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它也是透过一群女兵战事间隙的琐碎生活,来突显战争背景下人性的鲜活与美好。显然,《新四军女兵》采用了同样的笔法。因为只有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人才最容易流露出各自率真的性情,也才能让观众在一种健康、欢快,甚至有些调皮、风趣的情绪基调中,逐一认识并喜欢上了剧中的角色:多才多艺、敢做敢当的舞蹈演员向瑞云;平易近人,人称好好先生的团长马靖平;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的秘书长杜铁英、风风火火、敢和男兵拳脚相向的“女张飞”陶七妹、才华横溢却贪吃贪睡的大导演文曰白……这一连串个性鲜明的角色,不仅形成了本剧色彩斑斓的人物画廊,也为观众呈现出一波又一波妙趣横生的性格冲突。在塑造这些角色时,编导不是从那些被观众厌弃了的僵化概念出发,而是把他们(她们)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写——写他们(她们)形形色色的快乐和烦恼,写他们(她们)各不相同的激情与追求。因为只有最大程度突显人物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冲突,才能最准确、最全面地揭示“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历史真谛。

        在笔者看来,剧中被称为“铁娘子”的杜铁英,是本剧人物谱系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角色。她是一个在同类题材影视剧中并不常见的人物,也是一个最不容易讨好观众的角色。表面看,她刻板严肃、冷若冰霜,满口党性原则,喜欢对属下摆摆架子,总显得自己永远正确,别人只能谦虚接受她的批评教育。要在过去,她很可能被塑造成一位面目可憎的“马列主义老太太”,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成为被人嘲弄和调侃的反面典型。但在本剧中,编导不仅没有对她的人格加以贬斥,相反,却着力从她的身世背景、情感创伤中挖掘人物性格的成因,努力刻画她性格中不为人知的柔软、悲壮和才情,并用一种轻松诙谐的笔触加以烘托和渲染。

        在剧中,向瑞云是一个正直率真、我行我素的文艺青年,她的为人处世见识不凡,敢于犯上,敢于在领导面前坚持己见。她命运多舛,屡屡遭受挫折和打击,却能在逆境中忍辱负重,恪守信念和理想,矢志不渝地追求进步和真理。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去面对挫折和厄运,如何在磨难和逆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看到了古人“困而知之,勉而行之”的朴素人生哲学。这一点对于今天习惯了顺境,一遇风浪就想掉头而去的人来说,尤显珍贵。或许今天我们面前可供选择的道路远不止一条,因此我们更愿意相信“此路不通彼路通”,“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实用主义信条,但我们是否会因此而习惯了轻易放弃,淡忘了隐忍和坚守?这或许也是《新四军女兵》这部电视剧留给人们的另一种思考。

        (作者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