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5日 星期二

    淮河安澜 成就辉煌

    ——写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题词60周年之际

    作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 钱敏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5日 16版)
    1958年毛泽东在安徽视察时观看梅山水库模型
    资料照片

        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淮河流域人民,积极实践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持续开展治淮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无限怀念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治淮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也将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转化为推动治淮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伟人的号召成为开创淮河美好未来的鲜艳旗帜、强大力量和不竭源泉。

        伟大的号召是引领新中国治淮的鲜艳旗帜

        淮河,是一条特殊复杂的河流,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使淮河开始了长达700余年的灾难史。所有的转机和改变都始于1950年的夏季。这年汛期,淮河洪水造成的凄惨景象,紧紧牵住了毛主席忧虑的目光。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一连四次对治理淮河作出重要批示。当时,刚刚诞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尽管如此,在淮河洪水还没有完全退去的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治淮会议,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治水的序幕,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为了表达党和政府治理淮河的决心,鼓舞淮河流域人民的斗志,1951年5月,毛主席挥笔题写“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遒劲豪迈的大字,并由中央治淮视察团将镌绣题词的四面锦旗分别授予治淮委员会以及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治淮指挥部。那时,在毛主席题词的强烈感召下,一大批青年学子、工程界的精英和解放军官兵义无反顾地投身波澜壮阔的治淮洪流,饱受洪灾之苦的淮河人民更是以从未有过的主人翁姿态奋战千里淮河上下。从此,“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成为新中国治淮事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为治淮注入强劲动力,治淮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综合国力的增强、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为治淮提供了可靠保障和有力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拓宽和丰富了治淮工作的思路。

        1991年初夏的一场洪水,让淮河的灾情再次牵动了中南海。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淮河视察灾情,他要求未雨绸缪,从长计议,从根本上治理淮河。1991年9月,国务院及时召开治淮、治太会议,做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再次掀起治淮高潮。

        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强调,防范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要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建立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正是高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鲜艳旗帜,新中国治淮事业披荆斩棘、薪火相传。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始终把治淮作为江河治理的重点,国务院先后12次召开治淮工作会议,这在我国江河治理中是绝无仅有的,新中国治淮创造了功在禹上的辉煌成就。     

         伟大的号召是建立治淮不朽的强大力量

        60年来,“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化作了兴利除害的巨大力量,使淮河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巨变。通过大力开展淮河上游拦蓄工程建设,扩大和整治干流上中游泄洪通道,巩固和扩大下游排洪出路,整治沂沭泗河水系,治理跨省骨干支流河道和湖洼易涝地区等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实施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如今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了由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枢纽等工程与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

        新世纪以来,在2003年、2007年淮河防汛抗洪中,采取“拦、泄、蓄、分、行、排”等综合措施,防洪减灾效益显著。建设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初步形成了跨区域、跨流域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城乡供水能力显著提升,为流域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初步建立了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流域水生态环境正日益改善。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实施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续建配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开展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和居民迁建,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今天的淮河两岸,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富庶安康的美好景象。

        伟大的号召是开创淮河美好未来的不竭源泉

        发展无穷期,治淮无止境。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是贯通南北、联接东西的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治淮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我们必须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治淮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多次对治淮作出重要指示。2010年6月,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全面推进淮河治理,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进一步治理淮河摆在全国大江大河治理首位。党中央、国务院对治淮的高度重视和重大部署,为新时期的治淮工作明确了新的目标、增添了新的动力。201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进一步治淮的指导意见,要求用5—10年基本完成38项进一步治理淮河的主要任务,即继续完善淮河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加快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提高流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居民迁建,着力解决好行蓄洪区及滩区居民安全居住与行蓄洪水的矛盾问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加强水利管理,提升流域综合管理和指挥决策能力等。

        今天,我们纪念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题词发表60周年,再次感受到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将紧紧抓住并用好治淮的重大发展机遇,努力担当起历史赋予新一代治淮人的重任,加快做好进一步治淮工作,开创淮河美好未来,让淮河早日成为一条安澜之河、清澈之河、富庶之河,实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目标。  

        压题照片为淮河入海水道  缪宜江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