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的艺术家们,在庆祝党的90岁生日之际,迎难而上,执著创新,隆重推出了原创大型民族交响音画《沂蒙》,近日在北京上演两场,取得辉煌成功,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北京各界观众的高度评价。剧目的最大亮点是以传统民乐的艺术形式表现沂蒙这一题材,生动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生在沂蒙革命老区的几个感人至深的红色经典故事。
作品以《沂蒙山小调》作为引子和串起七个乐章的线索,天籁般的童声演绎出历史与时代的叠影。合奏《那山那水》融合坠琴与弦乐、打击乐、竹笛三重奏、丝竹管弦乐舞与合唱等多种表现手段,展现了蒙山沂水的博大与丰厚。合奏《烽火孟良崮》以乐器表现战场,壮怀激烈的旋律中,我军指战员浴血奋战、直捣黄龙的英雄风采跃然于舞台之上。坠琴与弦乐《母亲情怀》则叙事抒情,娓娓道出了战争年代中,沂蒙母亲做军鞋、送军粮、摊煎饼、架人桥的感人场景。竹笛三重奏《送郎参军》相互应合,此起彼伏,使家国天下,离别聚散的情怀,尽在咏叹之中。打击乐《车轮滚滚》以横扫三军如卷席的气势,再现了当年人民群众推着小推车支前的雄阔场面,激荡人心,摧人泪下。
让人格外耳目一新的是,创作者还以诗意的旁白,引领音乐的走向:“山是有风骨的,因为蒙山如此刚强;水是有情怀的,因为沂河那般坦荡。山水一经注入人的品貌,便有了魂魄,蒙山沂水就构成了记忆的永恒……”诸如此类的诗句朗诵贯穿全剧,一起珠串成鲜亮的主题。
在舞台呈现上,创作者冲脱了传统习俗和观念的桎梏,借用多种艺术元素,对民乐进行了独到策划和精巧包装——用融入故事背景的多种乐器做出不同的演奏,呈现出各种声乐的所长;用舞蹈丰富舞台空间,形象音乐内涵;用LED大屏显示画面,借助影视功能增加信息量和感染力。此外,服装、道具、置景、灯光等等,多媒体混搭,全武行上阵,一改观众过去单纯谛听民乐的欣赏习惯,令人眼耳并用,不愿放过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画面。可以说,民乐艺术的华丽转身,民乐艺术的蜕变升华,民乐艺术的青春时尚,在此剧目的有益探索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刘荣总导演的努力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传统艺术年轻了,它的观众才会年轻。
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始建于1949年,是一个集民乐、话剧、曲艺小品、舞蹈、影视创作、声乐、舞美于一体的军队综合文艺团体。60多年来,该团参加了历届全军文艺会演、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重大演出活动,还曾赴前苏联、奥地利、德国、法国、美国、日本、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并于200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行了中国马年春节民乐音乐会。此次《沂蒙》创作之初,刘荣团长带着音乐创作人员,深入八百里沂蒙体验、采风,捕捉原生态音乐元素,构建植根于沂蒙山水的音乐形象,仅仅用时3个多月,全团上下就创作和排演出这么一台原创大剧,真正体现出前卫文工团一向享誉全军的荣誉——“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图为《沂蒙》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