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3日 星期日

    名医剪影

    高培毅:影像学中的“侦察兵”

    作者:匡远深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3日 06版)

        影像学医生不能仅是操作设备的机械手,简单地看看片子,而应像侦察兵一样,通过我们的眼睛从多变的影像片中,帮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这才是我们的使命和价值所在。

        ——高培毅 

        不久前的一天,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主任高培毅在办公室里忙碌着。突然,一名自称要找“救命恩人”的老汉闯了进来,二话没说跪倒在高培毅面前。

        老汉来自福建农村,去年夏天,他上大学一年级的儿子开始头痛,几家医院都诊断其患有小脑髓母细胞瘤。这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脑部肿瘤。父子俩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北京天坛医院。高培毅推翻了之前的诊断。他认为患者得的是小脑占位,结核性脓肿的可能性大,并建议病人回去进行药物抗痨治疗。现在,孩子小脑的病变经药物治疗已经消失了,又重新开始了大学生活。老汉激动地说:“幸亏有您这一双慧眼,俺娃儿的前程才没有断送。您是我们全家的恩人啊!”

        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凭借一双慧眼,高培毅精湛的医技在医患中广为流传。

        不仅如此,在国内最早提出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影像学征象;首次解决CT脑灌注定量分析无参照值的难点问题,填补了国内动态CT脑灌注图空白;早于美国学者两个月提出循证影像医学概念……在放射影像学领域,高培毅创造了一个个骄人的纪录。

        上世纪90年代初,高培毅前往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求学,师从国际著名的美国放射学会主席奥斯伯恩教授进行博士后课题研究。那些日子,他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攻下了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研究这个课题。高培毅的团队在国际上第一次找到了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标准,论文发表在《美国放射学杂志》上,在业界颇有影响。

        接下来,高培毅又对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影像学诊断标准。经长达5年的临床验证,他所提出的诊断标准使过去术前诊断准确率几乎为零的水平提升到80%。此后,高培毅与美国华盛顿神经病理研究所合作,收集和分析了美国国内的全部相关病例,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写了论文,发表在《国际神经放射学杂志》上,获得了当年美国神经放射学会优秀论文奖,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诸多荣誉面前,高培毅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常说:“我的技术是病人给的,是病人的不幸练就了我的所长。所以,我要把所学还给病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