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1日 星期五

    高举迎风飘扬的旗

    ——简析《旗帜》的创作特点

    欧阳宏生 段 弘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01日   05 版)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部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旗帜》,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90周年光辉历程的文献纪录片。

        《旗帜》摄制组从2010年12月3日组建完成,到2011年4月23日进行影片初审,历时仅有139天,创造了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用时最短的纪录,是中国电视人对党的9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达到了“真实、准确、鲜明、生动”的创作要求。

        《旗帜》成功构建并强化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体系。

        作为文化含量最高的电视艺术形态,文献纪录片是电视文化功能最集中的体现者,即在政治上反映主流意识形态,标榜主流价值观,引领先进的文化方向。

        《旗帜》运用文献纪录片的电视传播手段,对党史中各个时期、各种事件甚至各个人物进行了定性化的表述,汇集成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其具体表现有三:一是以解说词为代表的组织性定性化表述,二是以文献资料同期声为代表的的历史性定性化表述,三是以嘉宾访谈为代表的个体性定性化表述。它们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话语体系资源,便于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者进行二度创作。

        《旗帜》在创作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有效完成了主流话语体系的构建。其在创作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从历史中掘取新鲜的细节素材及画面,增强作品的信息量和感染力。据统计,《旗帜》资料编辑组总计提供了馆藏资料11163分钟,转录高清资料约954分钟,修复老旧资料500分钟。因此,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量首次呈现却非常动人的真实信息与影像资料。平民化视角和鲜活细节信息,更深刻地说明了主流话语体系的内容。

        二是借助技术上的先进手段,增强文献纪录片的视听审美感。为丰富影像的表现力、强化叙事感,《旗帜》首次将“长征”、“太平天国”等段落内容用三维动画的手段予以表现,满足了观众的电视收视感性特点。同时,在摄制中,《旗帜》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摄像机——高清F-9000,采用央视自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航拍采集资料画面。

        三是在制作中完美展现精致的镜头画面和声音。在后期制作中,《旗帜》将电视化手法运用到极致,在声画结合上做到精益求精。以片头设计为例,为体现中国共产党经过90年的风雨“百炼成钢”的精神,主创人员采用“实拍钢水浇铸党徽”的独特创意,用45秒的时间,立意深远、高度艺术化地传达了这一主题。而由摄制组制作的《迎风飘扬的旗》作为片尾曲,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总体上说,《旗帜》开辟了以电视手段、尤其是影像资料与技术形式相结合的结构方式,采用主流话语与细节权威相结合的手法反映历史原生态,还原历史的真实,将学术性与通俗性、系统性与细节性完美结合,在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旗帜》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可行的“高举迎风飘扬的旗”的模式,让观众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感性与理性之间、高雅和通俗之间顺利转换,既获取了精神的营养,又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