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1日 星期五

    史诗品格 高远立意

    ——《旗帜》在艺术创作上的亮点

    胡智锋 周建新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01日   05 版)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的贺礼,10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全面回顾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谋求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艰苦历程,详细记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与此同时,该片在艺术创作上也呈现出了多个亮点,主要体现在对影像史料、历史细节和先进技术的处理和使用上。

        高度重视影像史料价值的呈现。在历史影像问题上,该片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到珍贵的历史影像史料,其次是如何处理已有的影像史料。值得赞许的是,该片在这个问题上敢于创新,不辞艰辛。一是充分挖掘珍贵历史史料。创作团队专门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资料组,对中央电视台资料库、国家博物馆、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厂、新华社、国家档案馆、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资料馆以及国外多家相关专业资料馆进行了系统梳理,共搜集馆藏资料11163分钟,发现了大量的珍贵影像史料,该片中有近百条历史影像是首次使用。二是重新拍摄当代最新影像。创作团队并没有停留在已有影像素材的简单处理加工上,而是动用当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摄影器材重新完成了对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博物馆、京西宾馆和北大红楼等国家性地标建筑的拍摄,不仅保证了画面的最优质量,也为今后的纪录片创作积累了宝贵的影像素材。

        高度重视历史细节的发现。该片主题宏大、内容丰富,但是一个关键人物的一个“故事”,一段话语,一件物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例如,在讲到辛亥革命胜利时,影片并没有动用宏大的场面,而是用剪辫子这一细节来陈述这一历史,一方面可以以此来清晰反映中国封建统治时代的结束,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辛亥革命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外在的“胜利”,中国革命依旧任重道远;在讲到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用《谢觉哉日记》中的几个“○”就很明了地说明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而无需再使用血腥画面来提示……除此之外,革命者的诗词、同期声、遗物等丰富的细节在该片中大量出现。这些细节从侧面,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更加深刻的寓意,阐述了主题,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高度重视高科技的使用。该片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技术,例如高清拍摄、航空拍摄、三维动画制作等。为了突出影像的震撼力,该片片头采用“实拍钢水浇铸党徽”的形式,摄制组三赴鞍山钢铁公司,在鞍钢铸造车间内,冒着多重危险,用三套高清设备全程记录了16吨钢水两次浇铸党徽的过程,最终圆满完成任务。为了突出影像的冲击力,摄制组专门成立了航拍小组,对包括广东省、陕西省、湖南省、浙江省、上海市等7个省市的10多个点实施了20余架次的拍摄。为了突出影像的表现力,该片集合了一批视觉效果制作团队,制作了若干个动画镜头,形象生动,极富美感。为突出影像清晰度,摄制组采用当前最先进的高清摄制器材,仅在北京完成的高清拍摄素材就有3000多分钟。此外,摄制组还专门对已有素材做了转录高清处理,仅仅转录资料就有954分钟,修复老旧资料500分钟。

        总之,本片以史诗般的品格和高远的立意,客观、真实地记录与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堪称一部党史的影像教科书。同时该片在纪录片艺术创作上所作出的新探索、积累的新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总结。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