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6月28日电(记者 夏静 通讯员 张晶)“春季到武大看樱花,夏季到武大来看海”一句调侃深刻地反映出武汉在梅雨季中出现的渍水问题。
多年来,江城武汉几乎每年都遭遇“逢暴雨必涝”的尴尬,今年尤甚。6月18日,18小时降水192毫米,江城武汉顿时变成了“水城”。全城80多处路段不同程度渍水,造成交通拥堵,多处主干道瘫痪,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武汉的渍水问题?又该如何去破解呢?
现有排水设施不配套,抽排能力严重不足。
虽说,今年的降雨量大、强度大,部分区域由于地形原因容易造成渍水,但武汉现有排水系统老化,地下管网建设滞后,与城市建设速度不匹配才是造成渍水的主要原因。
武汉市城区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为“一年一遇”,即24小时内累计雨量100毫米,或小时降雨强度34.5毫米。以这样的标准,武汉每年平均要发生7、8次。排水系统老化,建设又跟不上去。在武汉市近两年的城市建设投资计划中,用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不及计划投资的10%。
另一方面,城市建设施工也对排水有影响。武汉市现有大小工地5000多处,有的工地野蛮施工,压占或破坏排水管网;有的把泥浆、渣土倾倒进排水管网,这些都导致了排水管网堵塞,排水不畅,以致渍水。
而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湖泊、湿地被填埋,路面逐渐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无法渗透,只得完全依靠城市排水管网外排。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破坏也是造成武汉“逢暴雨必涝”的原因。
严重渍水已引起武汉市的高度重视。武汉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高该市应对大雨、暴雨的排涝排渍能力。5年内,将新增排水管道1022——1255公里,新增抽排能力269立方米∕秒。
具体措施包括:新建、扩建抽水泵站,增加排水能力;在城乡结合部等新城区安装配套的管网体系;完善和改进旧城区的管网等。
降雨的多少谁也无法控制,只有控制好能控制的,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才能使江城不再变“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