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3日 星期四

    走青藏铁路 品西藏故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3日 01版)
    各族同胞在进藏列车上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本报通讯员 王博轩摄

        由青海入西藏,千百年来,相同的方向,不同的行走方式,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1300多年前的唐蕃古道上,文成公主带领驼马队,跨越通天河、唐古拉山,进入神秘的高原抵达拉萨,带去了大批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艺术、种子,给吐蕃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带来了划时代巨变的契机。

        青藏公路,1954年正式通车,此后又经过多次改建,在青藏铁路通车前承担着85%以上进藏物资和90%以上出藏物资的运输任务,对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西藏的“生命线”。

        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通车。5年来,在这条铁路线上和线路两侧,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6月18日,记者随中央新闻采访团乘火车由京入藏。三天来,采访、行进在青藏铁路线上,品味了不少发人深省的西藏故事。

        场景一:T27次列车,北京至西藏那曲,6月18日—20日,海拔44米—4500米

        在进藏列车上,记者翻看了北京铁路局京藏车队五组列车长李然的“行车手记”:

        2008年1月4日,拉萨站,普市卓玛,突发疾病,紧急医治,移交站方;

        2008年3月19日,沱沱河站,黄子利哈,孕7月,难产,后产下一女,母女平安;

        2009年1月28日,拉区卓玛,高烧39.6℃,紧急医治,移交下站;

        2009年5月28日,马艾米乃,临产,交格尔木站。

        ……

        今年1月18日,看似同样的故事,对值乘的李然来说,仍然是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一样当机立断的现场处置;但对藏族高龄孕妇曲英措姆来说,却是唯一的一次。

        T27次列车,16时40分那曲站开车,9号车厢49号座位,乘务员发现了表情痛苦的曲英措姆。经询问,距预产期仅9天,乘车去拉萨就医。得到汇报,李然跟乘务员一起将孕妇搀扶到临时清理出的卧铺上。随车医生紧急检查,孕妇反应强烈,临产。氧气瓶和急救箱及时就位以备不时之需。拉萨火车站已然在前方一个半小时处,前方铁路施工,列车须临时停车。李然马上联系车站调度员,请求紧急营救;拉萨火车站迅即拨通了医院的急救电话。18时15分,曲英措姆被搀扶着上了救护车。

        记者手记:

        一则则简单的“行车手记”后面,不知潜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个故事,又无不记载着青藏线上民族团结友爱的浓浓深情。

        场景二:安多县城,6月20日,海拔4700米,青藏铁路沿线

        付起,拥有60多名当地员工的私营企业“措那湖藏毯厂”的厂长。这样规模的藏毯厂在那曲地区仅有两家。

        谈起他管理的这家小企业,付起如数家珍:年产量1.7万英尺,产值60万元;花样品种多样化,紧随市场潮流,可来样定做,改变了当地原来品种单一的局面;生产原料就地收购,产品在全国销售——在北京有销售代理,在广州和兰州有销售点,甚至有15%的产品出口海外。

        两年前,年轻的甘肃人付起看到了藏毯这一有着浓厚地域文化特色产品的商机,盘活近乎倒闭的安多县帕那藏毯厂,成立了这家企业。此前,他还在安多县开办了一家家具配送中心。

        付起的难题是:设备落后,厂房狭小,资金短缺,设计能力有欠缺——扩大再生产有心无力。

        付起的想法是:成立自己的设计创作团队,建起新厂房——如果有资金支持;建起纺纱—染色—手工加工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同时形成“公司+牧民”的生产模式,免费发放图式并以适当方式提供原料给牧民在家里手工加工,统一收购和销售;把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

        “解决300名牧民的就业问题,年销售额2000万元。”付起编织着自己的理想。

        记者手记:

        一家小企业的管理者有着自己的骄傲和难题。青藏铁路的通车为西藏带来了大量游客和物资,也为西藏经济发展引进来、走出去带来了勃勃生机。借助青藏铁路这样的进藏通道,越来越多的小企业像一个个活跃的水分子,融入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潮流中。

        场景三:雁石坪镇,6月21日,海拔4700米,青藏铁路沿线

        白玛次林,个体经营者,50岁,经营旅馆、洗车场。

        带着金子般笑容的白玛次林普通话不好,需要畜牧站站长的帮忙才能跟记者交流。

        他家里原来养20多头牦牛。5年前,铁路开通了,白玛次林“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利用两万元小额低息贷款开起了旅馆,去年又开了一间洗车场。算起来,青藏铁路开通后,他每年能增收三、四万元。

        如果电力有保障,白玛次林想扩大自己的洗车场,再开一间干洗店。镇政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镇里有小型太阳能电厂,但电力供应尚不充足;随着支线电网的架设改造,白玛次林的梦想不会远了。

        白玛次林只去过拉萨。去年他买了一辆长安面包车,冬天就拉上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拉萨疗养。“那里的气候好,”白玛次林通过翻译告诉记者:“党和政府的政策更好。青藏铁路就在门前过,有机会我会带上家人去北京玩。”

        记者手记:

        和付起的情况一样,白玛次林受益于青藏铁路和公路的带动效应,并曾经得到了很多政策支持,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只要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种子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本报记者 徐丹鹿 本报西藏那曲6月22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