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0日 星期一

    《职来职往》:求职加油站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20日   11 版)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却有很多真实答案。”还原求职现场,告诉你想知而又无从知晓的职场最直接的就业指导。这或许是“职职帮”喜欢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职来职往》节目的原因。

        “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我给你报了公务员。25岁,我给你报了《职来职往》,32岁,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每看一次职来职往,就感觉自己进步了一点,因为是18位达人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梦想,让我不再迷茫!”

        这是“职职”(《职来职往》)粉丝们、行业达人的微博话语。

        毕业季,但凡和“找工作”有关的一切,都会引起“围观”。更何况,这是一档职场真人秀节目——根据场上有18个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高管担任面试官的认可程度,9名以上可以自己挑选节目合作的百家企业就职,9名以下可以从在场对自己感兴趣的面试官的企业挑选。

        对求职者来说,奇迹就在转瞬之间。但对更多的人而言,这是一个观点汇集的平台,是解剖自己的手术台。

        求职者的最佳现场

        不少即将毕业的同学都有“打酱油”的经历——简历投了,面试也去了,但最终却没声响了。为何?因何?如何?一个个疑问依旧在心底打转。或者,懵懵懂懂,但还不得不去敲响一个个未知的大门。

        “第一次偶然看到《职来职往》以后就情不自禁地一直看,发现里面提到很现实的职场问题,好多没碰到的都可以在里面学到。”所有参加节目的选手都是通过公开的参与方式报名海选而来的普通人,当他们接受“职场达人”的评判和建议时,许多如网友“Lee晨雨”的感觉一样,都可能在那些选手中间寻到自己的影子,捕捉到自己的需求,或者反思自己的不足。

        2011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将达历史新高650万人,求职成为全社会集中关注的话题,求职节目在此背景下一个个应运而生。而100家强势企业的职位选择让《职来职往》成为有史以来集结企业资源最多的节目,他们提供的高端职业无论从发展的角度和个人待遇上来看都具有很强的诱惑。

        节目吸引他们的主要是职场达人针对现场求职者的情况所提出的一些职场理念和求职技巧,尤其是节目中求职者为代表的真实的案例。

        他有听力障碍,并非出自名校,也没有耀眼的经历,但为何《职来职往》舞台上第一个18盏灯全亮的人?专业技能与社交能力在求职比重中孰轻孰重?书本中丰满,现实中骨感,必然就要承受求职途中的失败?尽管你可以以史上最难绕口令“震惊全场”;可以有名校的背景、清新亮丽的外表和甜美的声音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如沐春风,然而当梦想遭遇现实,当初的意气风发,自信满满为何最终还是一声叹息?

        一个个求职故事,或许是一次次否定中的成长。

        “上节目,不能光有找工作的勇气,还要有勇气面对达人,面对观众朋友。你就像一个靶子,所有人的目标都会射向你。”经历过“职来职往”失败的林源已经有了很平和的心态,也有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失败有失败的收获,它也让我看清自己的定位。”

        原来以为模糊的地方,是因为,我们不曾遇到光……

        把失败不幸挫折痛苦读懂

        灯灭与灯亮,因果之间是一种评判。

        专业技能测评、求职短片介绍、职场问题回答、求职三关,18位行业达人完成了在几分钟内来了解同一位求职者,灯亮盏数代表对他的认可程度。通过不同行业职位的人群,不同的思维与视角展示社会的本来面目,通过理性、客观、全面、真实的分析,展示真正的职场。这显然是在课本上,或是同伴的交流中不曾有过的。

        “舞台上的求职过程,求职者与面试官的言论来呈现多元化社会,反应社会现实。少了一些华而不实,多了一些脚踏实地。比如在专业技能测评中,观众更多了解各行业的专业要求。”总制片人杨金星表示,在《职来职往》中,大学生可以获得小到职场着装、简历填写方法、面试技巧、实习注意事项,大到专业调整、工作领域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等领域的“求职秘笈”。

        求职没有一帆风顺。对选手们的测评,也是对观众的忠告。

        “高调也罢,低调也好,就是千万别不着调;离谱也罢,靠谱也好,就是千万别没谱。”

        “质朴比巧妙言辞更能打动人心。不要以为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迟早演砸,闷骚高调,常常是被打的前兆),少用表现多用体现。把低调与高标准统一,把平凡与不俗组合,努力赢得信任。”

        灭灯,对每一位选手来说,都是残酷的,但他们需要有人指点或善意的提醒。

        “有时觉得智立方的杨石头老师,马丁马小虎老师,刘同老师他们很冷酷无情,可是他们有时却又会很温暖人心。不管怎样,他们还是教会我很多道理。”

        广州、天津、武汉、河北科技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南开大学……“职来职往校园行”受到大学生们的热捧。“职来职往最好的意义……不只是给出一份工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好多我们双眼望不到的地方,让我们晓得了:原来以为模糊的地方,是因为,我们不曾遇到光……”

        节目适应社会需求,是否也意味着我们某种程度的缺失?留给人们思索的是,学生们该接受一种怎样的就业教育?

        达人与粉丝微博互动

        “每个月都有这么几天,生理和心理变得很复杂:一天录两期站6、7个小时,腰酸背痛腿抽筋,是为‘体能考验’。又能和一群各行业的精英‘老站友’欢笑相聚,期待‘友情体验’。面对几十名‘饥渴求职者’,要给出中肯实用的职场建议,实是一种‘脑力挑战’。在期待、畏惧和忐忑中上路了。”这是18位职场达人之一马丁的话语。

        同求职者一样,站在台上的18位“面试官”,是销售、行政、人力资源、策划、设计等多个行业的精英,但站立姿式让他们远离了面试官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形象。马丁的真性情,刘同的智慧牌,杨石头老师的文诗情节,郑妈妈的温情,岳律师的文质彬彬都刻在粉丝心中。

        而随着节目的播出,职场达人的微博粉丝“突飞猛进”。马丁的微博粉丝已经增加到了9万多,杨石头、刘同的超过12万。

        其实,粉丝们与行业达人的微博互动,微访谈,更是栏目的延续。

        杨石头说,你不挫折,没人替你成长。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凡事至少三次才能让你有成果:受挫一次,对成功的内涵则透彻一遍;失误一次,对生活的醒悟就增添一阶;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能成熟一级;要读懂你自己的人生,就要把失败不幸挫折痛苦读懂。

        申晨说,大一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惯性,大二要学好专业课,大三力争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并考虑尽自己喜爱的行业,找到未来方向和自己的差距,开始弥补。大四根据方向找一家适合的实习企业。在学期间应该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

        刘同说,热爱是未来职业规划的唯一标准。很多同学常常问:我是学A专业的,想做B工作,我该怎么办?答案就是:热情。你先问自己对什么有兴趣,然后再去做吧。

        因为求职,他们聚集一起,分享彼此的过往、心得。在某种意义上,求职也许变得有些美好。(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