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7日 星期五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美术作品展

    绘就雪域高原艺术华章

    作者:张玉梅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7日 12版)
    春到西藏(油画)董希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水彩)吴长江
    西藏组画·进城(油画)陈丹青
    我们离太阳最近(布面重彩)德 珍
    春华秋实(油画)朱乃正

        这是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对西藏题材美术创作的一次深度、系统的梳理,是以青藏高原为创作背景的大跨度、大视角的美术作品展示,以美学的方式讲述了气势恢弘、生机盎然的一段西藏美术史章。

        2011年6月14日,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展,以艺术的方式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暨民主改革52周年,展现“世界屋脊”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以及60年来西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西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团结奋发、迈向小康的瑰丽画卷,反映出中国文明一脉相承、多元发展的勃勃生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万众一心的精神气度,新中国美术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喜人成就。

        西藏魅力—前赴后继的艺术之旅

        蓝天,雪山,盛花,沃土,几位藏族妇女在田间忙碌,一派清新澄净的田园风光中,洋溢着祥和喜乐的气息,这是画家董希文前往西藏参观慰问后创作的经典作品《春到西藏》。“康藏公路美丽而富饶,多少肥沃的土地还没有被开垦,森林地带古木参天,春天到来的西藏,怒江两岸和高山脚下的杏花、桃花盛开,柳树发出绿芽,经过康藏高原的人们,很快就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董希文这样叙说他的创作感受。

        “很快就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这是多少人寻访西藏的切身感受。正是这爱,让一代代美术家们前往西藏,探寻、描绘那片高原的神美。

        西藏主题和藏族题材的描绘作为中国现当代绘画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肇始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吴作人、董希文等美术家首开藏区写生之先河,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藏区人民真实生活的画卷。

        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藏成为艺术家深入基层、表现工农兵生活的重要对象,他们以满腔的热情记录了西藏和平解放、农奴翻身做主人等伟大的历史变革。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西藏解放和民主改革,内地美术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下陆续走进青藏高原,《当和平解放西藏的喜讯传到康藏高原的时候》(牛文、李少言,版画,1952年)、《春到西藏》(董希文,油画,1954年)、《古长城外》(石鲁,中国画,1954年)、《洪荒风雪》(黄胄,中国画,1955年)、《初踏黄金路》(李焕民,版画,1963年)、《夏河装》(叶浅予,中国画,1964年)等作品的问世,形成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藏族题材美术创作的高潮。

        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画家为青藏高原雄奇瑰丽的雪域风光、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纯洁天趣的民风民俗、虔诚向善的宗教信仰所吸引,一次次为她挥毫泼墨,西藏主题和藏族题材再次成为艺术家探索艺术本体语言和追求自由创作精神的源泉,形成第二次“西藏热”。《西藏组画》(陈丹青,油画,1980年)、《开拓幸福的路》(徐芒耀,油画,1980年)、《扎西德勒》(潘世勋,油画,1981年)、《邦锦美朵》(韩书力,连环画,1982年)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时至今日,西藏主题和藏族题材仍是众多美术家永恒的创作主题,如徐匡、孙志钧、于小冬、吴长江等通过对藏族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表现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与此同时,尼马泽仁、其加达瓦、计美赤烈、巴玛扎西、德珍等藏族美术家也不断吸收传统艺术养分和接受学院化专业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创新,共同谱写着汉藏文化在美术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今年春天,为了更真切更生动地展现西藏繁荣发展的活力和气息,突出真实感受和现场写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全国知名画家前往藏族聚居区写生采风。美术家重温了当年解放军十八军翻山越岭,开山修路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而高原的山水,高原居民的不凡气度也深刻地感染了美术家们。采风团领队、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吴长江深有感触地说,美术家们不仅获得了素材,更燃起了激情,他们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画笔描绘这伟大的时代、伟大的高原和人民,用生动的作品真切地反映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军民鱼水关系、民族团结、戍守边关、西藏社会主义建设、藏族文化生活的壮美画卷。

        西藏题材—激情恒久的创作源泉

        西藏,一片令人神往的自然与文化高原。

        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圣的文化尊严,使西藏成为艺术家挚爱的精神宝藏,在过去的60年,随着西藏历史和人文的变化,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西藏题材的美术创作,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创作语言由写实而写意,进而融合、突破寻求更宽放的表达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涉足西藏题材的画家数量更多了,作品的数量和内容更丰富了,创作主题与表现技法也更加多元。

        艺术批评家孙大棠认为西藏题材是中国美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具有独特的人文性格和历史印记。他认为随着改造中国画和油画民族化实践的开始,西藏题材绘画成了这两大画种语言改革、绘画技法创新的基地。西藏题材绘画以一种先天的优势,为中国画家开辟了一方创作的沃土。

        首先,西藏的大山大水、人文风情、衣着服饰、文化习惯迥异于内地,所以给西藏题材绘画的纪实性功能提供了一种文化传播价值。西藏题材既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也符合时代的精神,因此成为持续的主题。怀着激情和责任的画家们通过在西藏的短期生活,回到内地创作,并获得很好的反响,从而推动西藏题材始终居于主流。

        再次,西藏题材在客观上帮助了绘画技法的演进和改革。画家创作西藏题材作品时,只是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就可以在视觉形象上产生不同与以往的效果。这时候,技巧的改进和演变是在随机的过程里产生的,画面中所显示的绘画技巧的改进又符合了当时绘画改革的潮流,所以,画家描述西藏题材,可以自然地符合绘画改革这一主题。西藏在客观上成为绘画改革最大的实验场,这是西藏题材绘画兴起的又一外因。

        突破与改造是画界一个不变的主题。在中国的建设时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生活化与典型性的结合,要求画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西藏题材能够充分地融合国家、社会与美术家的诉求,从而获得最充分的创作空间。

        西藏历史—人文情怀的美学诗篇

        美术是历史的美学记录,是时代的美学表象,中国西藏题材的百花灿烂就是青藏高原过去60年时代特征和历史成就的鲜亮写照。

        这个展览是继“雪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后,又一次对西藏和藏族题材美术创作的大规模集中展示。此次展览的215幅参展作品中既包括今年4月中国美协组织当代名家赴西藏写生创作的一批精品力作,又包括特邀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反映西藏和藏族题材美术的经典名作。参展作品既有民族风情的铺陈,也有精神内涵的挖掘;既有社会生活的再现,也有人性光辉的彰显;既有历史记忆的追溯,也有现代风貌的刻画。有序、深入地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美术中的西藏题材创作,建立起关于西藏主题的美学叙事和美学标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献价值。与此同时,广大观众也能从展览作品中更深入地了解青藏高原的地方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使展览具有艺术普及和美育价值。

        西藏文化植根于青藏高原,繁茂于与汉族等兄弟民族长达千余年历史的文化交往和融合之中。长期以来,藏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文化共生性和互补性,成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西藏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创作,正是在这种藏汉文化共生互补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发展而来。

        中国文联副主席、美术家冯远认为,中国一代代藏汉画家深入西藏腹地,通过他们的亲历与艺术眼光,运用画笔描绘了这一伟大历程。通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开创并奠基了丰厚的西藏美术主题的艺术创作传统,使得西藏美术主题不光衍化为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众多美术家热衷表现的题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许多藏汉中青年画家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体现了改革开放后西藏地区的新变化、新面貌和新气象,成为反映当代中国多民族生活的生动艺术画卷。

        对西藏风情、历史和社会巨变的多层面美术创作中,不断涌现出文化底蕴和创作技法兼备的画家,其中不乏藏族画家,如尼玛泽仁,他多年致力于将藏传佛教绘画发展成现代艺术,他在继承唐卡艺术传统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现代绘画技巧,创造出既传统又创新、既富有藏民族特色又极具国际感染力的艺术风格。他认为,不朽的美术作品是现实的写照,是精神的映衬。西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巨变,是一段绚丽的美学诗篇,身处这个时代的画家是幸运的,他们用眼睛,用心,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一个美好进步的西藏,让全世界了解藏民族文化历经数千载仍鲜活而丰沛的生机与活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