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退休工人龙启功见到记者时,递上的是朱宁大夫1997年9月30日第一次给他看血栓病时的病历,这份病历本记录下朱宁一次次详细诊断、留给他的多个电话号码、为他降脂而讨来的中医处方……14年了,他一直珍藏着它。他说“病人的最大福气就是遇到好大夫;我有福,遇上了朱大夫。”朱宁行医30年间,像龙启功这样有福气的患者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在最近大连医科大学万名师生参与的首届十佳“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中,共产党员朱宁教授光荣入选。
真正为患者着想
大连医科大学心内科教授张维疆在指导研究生时说:“同样的药,朱宁老师用药的效果就好,是因为她加入了一份爱心。”
时时刻刻为患者着想,是朱宁从医多年来的一贯准则。每逢朱宁出专家诊,患者总是早早就排起了长队。外地的患者,她总会特殊照顾。电话预约的患者,她会尽量约到上午10点之后,把早晨的时间留给远道而来的外地患者。每次上午的专家诊都会忙到下午两点多钟才能吃饭。
一次,一位患者看她12点多还没吃上饭,外面还有很多患者,就主动说:“朱教授您先吃饭吧,我们等一会儿没关系。”朱宁却说,患者排了一上午,已经等了这么长时间了,我更要认真看好每一个,不能再耽误大家了。患者感动地悄悄到外面买了牛奶、巧克力送给朱宁,朱宁微笑着拒绝了。对于家住偏远农村的重病患者,朱宁还把自己的电话告诉他们,当患者病情加重时就打电话给她,她会指导患者调整用药,使患者免于反复多次住院。
还有一次,一位患者拿着刚划完价的处方找到了朱宁,“教授,我等了很长时间才看上您的专家诊,您给我看得也很认真,但是您怎么用这么便宜的药来应付我呢?”朱宁告诉他,短效药起效快,而且药不在便宜与否,只要对症同样能治病。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而她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病人从心里相信,朱宁是真正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
“医生都应该做上医”
朱宁常说:“下医治已病,上医治未病。医生都应该做上医。我们不仅要解除他们身体的痛苦,还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才能避免疾病。”找朱宁看病的人经常会焦急而来,满意而归,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病清楚了,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会有怎样的结果。患者常常说,见了朱大夫就安心了。她态度和气得让你觉得在唠家常,在这过程中,她已经了解到很多对诊治有用的东西。
一位叫高倩的病人在母亲的陪伴下来看病,一进来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总怀疑自己心脏不好,非要做彩超。朱宁诚恳地告诉患者,她确实存在身体上的疾病,但是目前的症状与疾病无关,而是由焦虑状态造成的,因此,朱宁耐心地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并开了几种小剂量的药,只花了67元钱。高倩对记者说:“朱大夫准确的诊断,帮我解除了思想的负担。”
一般内科医生出诊,带上听诊器、血压计就足够了;朱宁出诊,常常拎着满满一袋子资料。她的资料是给病人看的。一位老年病人因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略高,就约束自己只能吃素,朱宁就拿出资料详细讲解,劝导其不必过于紧张。
有时忙碌了一天,刚到家,病人病情突变,朱宁又赶回病房主持抢救工作。有人问她累不累,她说:“身累心不累。我们的责任就是让死神离病人远一点,再远一点。”一名准备入院的病人在刚刚被送到住院部一楼时心跳骤停,在没有任何抢救器材的情况下,正巧走过的朱宁立即进行心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这一幕成为病人家属和过路人难忘的记忆。不久,一封表扬信送到医院。信是路过的一位患者家属写的,他说:“我只是个旁观者,但在病房通道上看到的一幕让我们所有旁观者感动。我们看到了那位女大夫佩戴的鲜红的共产党员徽章。”
本报特约记者 吴 琳 本报通讯员 胡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