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高等教育因其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执行机构,高等学校必须积极应对因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所带来的挑战,主动把握创新性国家建设中的发展机遇,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有所作为。
主动强化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识
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前提是要形成支撑经济结构调整的科技和人才体系。高等学校作为孕育科技与人才的重要策源地,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切实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当前,在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加快生产模式转型和生产技术升级的背景下,高校的融入既是先进文化思想的融入,也是先进技术的融入。高校教育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的过程,其实也是融入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合力、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如江苏大学将学校科技工作定位于两个接轨,一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相接轨,二是应用研究和开发与国家、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相接轨,形成了“创新研发-成果形成-技术转移-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机制。又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大园区”的项目营运,均以行业内当代前沿的高智能、新技术、新产业的开发,行业研发团队与学院科研团队的结合,优化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教育合力增大,很好地实现了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学校知识体系与行业人才诉求的协调,建立内生的“产学结合”机制,以实际贡献力规避“孤岛效应”。如中国石油大学从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出发,把做强做大石油石化学科作为主要的战略任务,以石油工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式”、“国际石油合作型”、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企、校、生三方受益的人才培养新途径。又如,浙江工业大学紧扣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由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行业创新平台所组成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参与浙江省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支撑服务平台建设,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紧扣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培养人才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战略支柱产业与相应的人才储备之间存在严重的错位。高等学校要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建立起适应战略支柱产业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紧扣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层次。加快培养一批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能源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吸引和培养能进入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攻坚和开拓新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如江南大学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无锡优势特色新兴产业——文化创意和传感产业,深化“市校共建”的开放办学机制,在整合优势学科基础上,于2009年组建数字媒体学院,进而筹建“传感信息学院”,使学校成为汇聚国际国内传感网技术领军人才的高地、培育传感网产业所需卓越工程师的基地、促进政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的平台,为当地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紧扣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所需的专业,加快培养专门人才、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现代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等紧缺人才。如浙江工业大学根据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全校63个本科专业三分之一以上直接与浙江省的四大主导产业相关,而近年增设的软件工程、动画、数字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技术、环境科学、海洋技术等专业更是与浙江省建设数字浙江、绿色浙江、海洋大省等发展战略紧密对接。
紧扣能力培养的需求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入手,结合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课程知识背景,建立面向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美国高校为应对能源产业的发展,广泛开设了“可持续性科学”方面的课程,许多州立大学甚至开设了新能源方面的学位;英国高校为应对创业设计产业发展,广泛开设了设计研究方法、产品个性设计及用户与设计者关系改造等方面的课程;发展中国家亦不乏此例,如印度为应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明确提出加强教育和培训产业的计划,将信息技术学院的发展重点放在研究上,尤其是博士层次的研究,并允许有1-2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有机会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或项目学习。
构建与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有机融合传统经济与新经济,使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带动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方法。高等学校要根据上述背景,建立和完善具有战略性特征和综合整合功能的教育体系,构建具有服务引领功能的教育体系,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和教育创新体系。
构建和完善具有战略性特征和综合整体功能的教育体系。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提升人才的能力素质,按照未来职业需求改进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按照新生行业的要求融合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课程结构与产业工作项目结构、教学活动结构与工作过程结构耦合对接,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如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准确把握当地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将其研究生培养全部放在当地,并把教学、实习和研究活动建立在当地经济发展战略基础之上,形成了联姻区域经济的现代综合教育体系。
构建具有先进性特征与服务引领功能的教育体系。高等学校应面向生产力发展实际,促进人才、高技术项目与市场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协调,更多地强调教育的高端服务性、层次的引导性和前瞻性,培养引领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正如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MIT之于波士顿高科技产业的兴旺一样。从国内情况看,清华、北航、北科等高校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基地,以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为载体,将密集的科教智力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和教育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应协调好各方目标价值差异和利益分歧,从松散的自愿的合作走向“法律保障、政府推动、战略牵引、市场导向、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在合作模式上,由单一技术、项目、课题攻关的短期合作,发展为共建开放型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室、双向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等;在合作愿景上,坚持“共赢”原则,形成能促进产业改造升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性、整体性、长期性联盟。如浙江工业大学抓住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因素,主动对接浙江省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发展,在打造由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行业创新平台所组成的科技创新平台基础上,配套建设了相关的11个校内工程研究中心,实行“开放、共享、创新、服务”的运行机制,形成了技术服务—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功能协调发展的良性共同体。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