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记者面前的沙博理老先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中、英文运用自如,话语滔滔不绝,真不敢相信他已是96岁高龄的老人。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日子,沙老先生高兴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兴奋地说:“今天中国已经在世界上崛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唇齿相依。”
沙博理老先生原名Sidney Shapiro,中文名取自“博学明理”之意。1947年春天,他抱着“到中国看看”的心理,带着仅有的200美元积蓄只身来到中国,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决定让他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地道的美国人,沙博理一直是一名反法西斯战士。来到中国后,看到中国共产党确实在为反法西斯努力奋斗,他立即参与其中,并利用自己的外国人身份,冒着极大的风险,帮助了很多革命志士。后来,沙老在上海结识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也就是他的妻子——凤子,并从此在中国扎下了根。也许是爱情的力量,但更多的是时代的力量,沙博理投身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置身于一种新的生活洪流。
对于旧中国,沙老记忆忧新。他说,那时的中国很恐怖,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国内外的敌人都在欺压老百姓。中国共产党很成功地搬掉了三座大山,把那么落后的一个旧中国建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共产党创造了一个理想,一个世界观,那就是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因为他们建立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点,别人没做到,而共产党做到了。
回忆起北平解放时的情景,沙老高兴得像个小孩子。当他通过广播得知解放军进城的消息后,立即跑到西直门加入到群众欢迎的队伍之中。“当时的场面可壮观了,解放军神气极了,手握先进的武器,还有各式好车,当然都是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送给的!”沙老幽默地说。
回想起新中国成立的情景,沙老的脸上充满了自豪和欢乐。沙老和他的夫人被邀请走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他说,作为一个美国人,他有幸亲身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当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天安门广场似乎沉寂了,两分钟之后,欢呼声突然像爆发了的山洪似的,震动着整个大地。沙老先生说:“那个场面,让我热泪盈眶,让我这个美国人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被一个新生国家政权的诞生感动了,我被他的人民感动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63年,我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沙老被安排到中国外文局担任英文翻译。他是英文《中国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后调入《人民画报》。沙老第一个将《儿女英雄传》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那是他年轻时的作品,因为他崇尚反抗精神,所以将革命题材的书籍介绍到了美国,后来因翻译红色作品被封杀了。之后,沙老还相继翻译了《水浒传》、《家》、《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我的父亲邓小平》等许多优秀作品。凭借着坚实的基础和广博的学识,沙老还撰写了《马海德传》、《我的中国》等著作,并编撰了《中国古代的犹太人》一书,填补了国际领域的这一空白。2010年12月3日,沙博理获得了“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尽管已是96岁高龄,沙老仍每天坐在电脑前耕耘不止。仍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的沙老,仍然每天坚持打太极拳,还散步一小时。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沙老希望中国共产党人按照中国共产党创立时的立场和世界观继续走下去。他说:“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有些做得还不够的地方再更加完善,中国的希望就更大了。”
本报记者 刘 莘
图为正在电脑前忙碌着的沙博理老人。刘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