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利颖,女,汉族,197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第五幼儿园高级教师。从事幼儿教育18年来,她细心照料幼儿生活,敏锐体察幼儿内心世界。她对语言课情有独钟,还尝试把儿歌的学习与实际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使孩子们逐渐形成丰富的语言想象力。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潘维松,男,汉族,197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从教15年来,他坚持扎根山区教育,平等待生,用家的方式创建温馨的班集体。在北京喇叭沟门乡的每一个村,都留下了他和学生的足迹。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宝钢杯”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余贻鑫,男,汉族,1936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天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留学回国后,立即借鉴美国加州大学模式,开设了对提高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的“线性系统理论”和“现代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曾获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韩宗英,女,汉族,196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苏家园学校教师,小学高级教师。她扎根边远农村31年,多次放弃进城工作的机会。她专注教学,牵挂那些贫困的孩子,多次把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的孩子请回课堂,还把自己获得的累计30000元奖金全部捐给学校,成立了“韩宗英扶困助学奖励基金会”。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
高玉峰,男,汉族,1962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十届人大代表。他每天早晨站在校门口,第一个笑迎师生入校;每天坚持听课3节以上,在课堂上和师生们一起享受知识的乐趣。曾获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名师等荣誉。
田丽霞,女,汉族,1965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高级教师。她善于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研究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寻找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经过不断地总结和实验,形成了“田丽霞班主任工作法”,在全国推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等荣誉。
王平,女,汉族,1976年5月出生,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水东中学教师。泽州县第三届、晋城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她幼年时因车祸失去了右腿,但身残志坚,多年来为教育奉献青春,矢志不渝。从教14年来,她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总结出“阅读四步法”、“问题引导法”、“文言文自学法:讨论法+引导法”等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优秀班主任、“宝钢杯”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金奖等荣誉。
巨亚宏,男,汉族,197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宏远学校小学语文教师。他潜心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逐步形成了“走进文本-构建文本-超越文本”的语文思想。他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课堂的40分钟分成2400秒来准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山西省优秀教师、山西省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白阿日斯楞,男,蒙古族,1970年9月出生,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作为一位平凡的少数民族教师,他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善于总结,发表多篇论文,在市、区评比中获奖。曾获内蒙古自治区师德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嘎日迪,男,蒙古族,195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教30年来,他参与主持或独立编写教材6部,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独立撰写了《中古蒙古语研究》等3部著作,填补了国内外同类系统专著的空白。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首届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陈温福,男,汉族,1955年12月出生,民盟盟员,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水稻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曾获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农业最高奖——中华农业科技英才奖、全国农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王姣,女,汉族,198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辽宁省庄河市鞍子山乡中心小学高级教师。从教10年间,她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农村孩子实现艺术梦想,用有限的资源,为原本把艺术当成奢望的农村小学带来了美的体验和享受。她用真诚、专业打动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组建了一支校园舞蹈队,带着一群农家孩子在辽宁省和大连市举办的各类舞蹈大赛中多次获奖。曾获2010辽宁教育年度人物、辽宁省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杜顺,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大兴镇万福村小学高级教师。从教20多年来,他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即使在被诊断为骨髓空洞症后,仍勇斗病魔,拄单拐、拄双拐、坐轮椅,坚持为学生上课。十几年的重病生活,使他家的生活异常困难,但他仍坚持把所得的全部奖金用于给学生买书和奖品,他教过的学生没有一个流失。曾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
张德江,男,汉族,195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长春工业大学教授、校长。虽然长期担任行政职务,但是他一直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每次授课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他主讲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带领的自动化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曾获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高莲玉,女,朝鲜族,1965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一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她深爱教育事业,虽然多次住院手术,但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总是一出院就回到讲台上,同行因此称她为“钢铁战士”。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骨干教师、省教学能手、哈尔滨市一级功勋教师、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孙海霞,女,汉族,196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讷河市南镇中心小学教师,中学高级,特级教师。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她勤耕不辍,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法,她和同事们一起探索出了一条“课前预习-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的教与学的捷径。目前,该教学模式已在全市9个乡镇小学推广,有效解决了农村乡镇中心小学班额大、管理难的问题。曾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周小燕,女,汉族,1917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她以“中国之莺”驰名海内外,先后在法国、英国、卢森堡、瑞士、德国等地举办独唱音乐会,引起强烈反响。1947年,她毅然返回祖国,任教于母校。60多年来,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声乐人才,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她以94岁高龄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上。曾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教育功臣等荣誉。
刘京海,男,汉族,195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党的十五大代表,第九、十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他在上世纪90年代首创了成功教育研究,有效地帮助了大批学习困难学生,相关研究成果被列为全国基础教育重点推广的三项成果之一。近年来他首创“教与学电子平台”,把优秀教师的经验显形化、过程化,为全市、全国百余所学校推广使用。2004年,他在全国首创委托管理农村薄弱学校,大面积地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这一经验已写入上海市和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李吉林,女,汉族,1938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花了30多年的时间,把人生黄金岁月倾注在情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中,创立了中国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她创造的“情感与认知的结合理论”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教学论的空白。多年来,她撰写数百篇论文,出版13本专著,编写1-12册小学语文补充教材。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名师、“20位新中国60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人物”等称号。
陶勑恒,男,汉族,1951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是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的创建者。他十几年如一日,默默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大爱奉献精神,由对青少年的“心理援助”到全面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陶老师”热线开通19年来,接听了111218个电话,进行了11046例面询。“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参加教育部统一组织的灾区心理援助工作指导小组工作,对在灾区实施心理援助的工作者与志愿者进行培训与指导。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刘佳芬,女,汉族,195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她扎实开展融合教育,把宁波海曙的“特殊教育社区化”推向国际化。首创“达敏学校教育协作理事会”平台,构建全社会支持特殊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她在全国率先编写《中度弱智学生生活教材套》,在浙江省最早成立“智障教育服务热线”。她创建“海曙区支持性教育资源中心”,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度的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弱势孩子的潜能。曾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个人、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首届师德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
陈合力,女,汉族,1956年9月出生,农工党员,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20多年来,她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她主持和参与了《高质量实施中学计算机教学的探索》等12项基础教育课题研究,总结应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七步教学法”,在教学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先后编撰了《计算机使用和程序设计》、《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等32种专业书籍。曾获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赵兴,男,汉族,196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省怀远一中高级教师。他来自农村,家庭并不富裕,但每年都要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资助农村学生,先后有30多位学生得到他的资助。“5·12”汶川大地震时,他第一个响应号召报名参加安徽省对口援建松潘的支教队。在得知妻子患癌症后,他仍然留在松潘,坚持支教。曾获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等荣誉称号。
杨任民,男,汉族,1930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为我国著名神经病学家,他一直扎根教育教学临床一线。57年的教育生涯,他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他发表医学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医学著作26部,主持和参与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17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8名、博士生2名。如今,81岁高龄的他仍在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和临床教学一线工作。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安徽省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鹿海云,女,汉族,1964年10月出生,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附属幼儿园副园长,特级教师。从教28年来,她在幼儿园游戏、课程、管理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她出版、汇编专著及教材、教参近50本,发表论文100多篇,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及东南亚国家推广。2003年,她被派到菲律宾开展汉语推广工作,积极投身于中菲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事业。她对幼儿园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贡献得到了国家侨办、汉办、驻外使领馆等部门的高度评价,被访菲的国家领导人誉为和平使者和中华文化传播者。曾获福建省第二届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叶青柏,男,汉族,1963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他身残志坚,虽然左腿高位截肢,但仍谢绝了学校为他安排一个较轻松岗位的照顾,主动要求并克服困难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作出出色的成绩。在27年教育教学实践中,他总结教学经验,发表教学文章50余篇,2003年获全国第6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柏宗材,男,汉族,1955年12月出生,江西省新建县南矶中学高级教师。他是一位治学严谨、育人无声的好老师。他注重教研,总结出“发散探索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还对血防教育作出了特别的贡献,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教育战线上的血防卫士”。在南矶乡这个血吸虫疫区,以前学生染病的不少,他毅然向学校请缨担任了全校3个年级的血防教育课。经过他们的努力,南矶中学连续3年无学生感染血吸虫病。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陈清华,男,汉族,196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省遂川县大汾镇滁洲上坳小学高级教师、校长。他工作的学校位于罗霄山脉群山万岭深处,海拔700多米,条件非常艰苦。1992年以来,他先后两次主动申请到不通公路、不通电话,甚至当时还不通电的深山小学工作。他全身心投入工作,还把家从条件较好的乡镇搬到深山。在山区贫困生家长不愿让孩子上学时,他苦口婆心动员失学孩子上学;在适龄儿童入学率随着经济的发展连年上升的时候,他又以突出的教学成绩,让学生走出深山。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孙文田,男,汉族,196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教26年来,从未因私事请过一次假,缺过一节课。他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经验丰富,所带班级中没有一个掉队者,没有一个“不良生”。他创立了“以身作则、一视同仁、严慈相济、关爱平等、表扬批评、研究落实”班级管理六原则,在全校乃至全市推广。曾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刘传玺,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省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他身怀一颗赤诚的大爱之心,抛家舍业、以校为家,把学校作为实现自己毕生夙愿的理想沃土。1982年,他建起了菏泽地区第一座农村教学楼;2004年,他又创办菏泽市第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为了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他提出“办出学校独特风格,办出自己的办学特色”的理念,创设了“双十工程”(即“十大校园文化”和“十大兴趣小组”),学校办学成绩突出。曾获山东省骨干教师、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王格现,男,汉族,196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城关镇西李庄小学校长、高级教师。先天性左臂缺失的他,身残志坚,以忘我的工作和优异的成绩,深受各界赞誉。在地处豫鲁两省交界偏僻农村的西李庄小学,他做出了不平常的成绩。为改变学校落后面貌,他磨破嘴、跑断腿,并带头捐款,依靠村民集资建成了崭新校舍。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教学质量在全镇一直领先,他任教的学科多次在全县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中名列前茅。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自强模范、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王立群,男,汉族,1945年3月出生,河南大学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29年来,他值守在河南大学讲台,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致力于科研事业,教研相长,成果卓著。他的《文选》研究、《史记》研究和山水游记研究在本专业领域有突出成就,在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近年来出版专业学术研究专著5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十大教育年度人物、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桂希恩,男,汉族,1937年7月出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武汉大学艾滋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为我国著名的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专家,50多年来,他致力于地方病和传染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对艾滋病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他站在本专业研究前沿,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他经常带领青年医生和学生到农村、到传染病防治第一线进行疫情调研与医疗实践,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首届全国十大医德楷模、200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白求恩奖章、艾滋病防治国际奖项——贝利·马丁奖等荣誉称号。
桂贤娣,女,汉族,196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教师,中学高级,特级教师。在近30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她潜心探索,创立了“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法”、“用情用智育人法”,总结出“班主任因生给爱教育法”、“教师与家长真诚相处系列方法”等,被青年教师称为“爱的教科书”。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金展鹏,男,汉族,193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被称为“只有脖子能够动的导师、中国的霍金、材料科学的活地图”的院士。虽然疾病摧垮了他健康的身体,但是他从未停止培养人才、攀登科学高峰的“脚步”。他是“木架”下的勤恳学者、轮椅上的辛勤园丁,已培养博士、硕士40多名。他的学生中,有的被聘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芙蓉学者”,有的担任了国际刊物副主编、编委。美国合金相图委员会20余名委员中,有4位是他的学生。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师德标兵、湖南十大新闻人物、宝钢教育奖一等奖等荣誉。
盘晓红,女,瑶族,1970年11月出生,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楠市镇中心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她从教23年,一直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工作,深受广大师生和当地群众好评。2004年暑期,她连续48天冒酷暑、顶烈日,走访15个乡镇38个村,写下10万字的调查报告,为65名孤儿和留守儿童奔走呼吁;她不顾家境清贫,亲自带养5名孤儿,像亲生母亲一样关爱、照顾和教育她们。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钟南山,男,汉族,193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广州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在全国抗击“非典”的战役中,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如今,年过七旬、从教五十载的他,仍坚守在教学、科研和医疗的第一线。他以“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影响和教育学生。他重视基础教学,2010年,他任班主任的广州医学院“南山班”正式开班。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白求恩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敬业贡献)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邝艳姬,女,1969年2月出生,致公党员,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第一小学美术教师,特级教师,珠海市人大代表。她献身教育23载,在城乡结合部小学任教21年。她创建“红领巾艺术小舞台”,为培养农村孩子的兴趣、自信与能力而不懈努力。在她的带领下,该校的文艺节目在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学生的美术作品远赴俄罗斯、日本等地交流展出,其中有35人获得国际级奖励,79人获国家级奖励。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广东省名教师,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称号。
黄光武,男,汉族,194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医科大学校长、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为校长,在他的带领下,广西医科大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不仅在科研教学方面与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国有广泛合作,而且还探索把医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初步形成以医学为主,理、工、文、管、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曾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莫振高,男,壮族,1956年11月出生,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校长。他先后带了20多届高中毕业班,教学成绩突出。他视教如命,当了校长,仍然坚持教学,任两三个高中毕业班的语文课,每周上12节课以上。他爱生如子,无微不至,不求名利,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200多名贫困生,让他们完成高中学业考上大学。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潘成秋,女,汉族,1963年8月出生,海南省五指山中学教师。20年前,她偶然从一张报纸上看到海南省通什市(现五指山市)紧缺教师的报道,毅然从浙江绍兴到五指山市最边远贫困的水满乡中学支教。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她每月仍坚持以微薄的收入资助那些贫困学生。1994年,她被调到红山中学任教,这是一所薄弱学校,但她任教的班级中考成绩总平均分名列全市乡镇中学之首。2005年,她的爱人去世,她强忍悲痛,坚强地站在讲台上。曾获海南省十佳师德标兵、海南省“三八”红旗手、2010年度中国教育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等荣誉。
符玉梅,女,黎族,196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海南省琼州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她是山里走出来的黎家女子,把根深深扎在琼州的土壤里,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成长为黎族第一位女教授。从教26年来,她一直坚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第一线。她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被学生誉为“符妈妈”,受到学生们的爱戴。曾获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海南省优秀教师、海南省青年教师教学十佳、海南省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潘金万,男,汉族,1975年7月出生,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初级中学教师。学习上,他是孩子们的老师;生活上,他是留守儿童的“爸妈”。他虽然罹患肝癌,却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在留守儿童眼里,潘金万不仅是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师,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严父慈母”,那些家长们本该做的事全由潘老师代理。患病四年来,他一心想着的是他的学生,他一边坚持治疗,一边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最初的人生誓言:“我要把自己的爱全部献给学生,献给家乡!”曾获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首届“感动重庆十佳教师”提名奖等荣誉。
张文京,女,汉族,1948年7月出生,民盟盟员,重庆师范大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特殊教育系教授。她探索建立从特殊儿童到残障大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特殊教育体系,更经历了一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奇迹。她在高校首创特殊儿童实验学校,致力于特殊儿童的矫治与教育。她在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文京特教研究系统”。她热心残障公益事业,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服务身心障碍儿童及家长的“爱心儿童玩具图书馆”。曾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重庆市名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石碧,男,汉族,1958年6月出生,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从教29年来,他为我国制革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4项。他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我国化工、林化和制革企业推广科技成果14项,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王仕斌,男,汉族,197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一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他独创“自读查阅—质疑思考—小组协作—点拨释疑—师生交流—拓展延伸”“六步教学法”,形成了独特风格。他坚持扎根大巴山区,为贫苦孩子奉献青春,谢绝了外地多所名校的高薪聘请。担任校长后,对帮扶薄弱学校不遗余力,主动对周边的薄弱学校实施帮扶措施,构建了“校际间联动研训”的新机制。曾在全国青年教师赛课中获二等奖,曾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小学校长等荣誉称号。
左相平,男,汉族,195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响水中学高级教师。他扎根山区教育38年,深受当地群众好评。38年来,无论是在23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还是在破庙里的小学、边远的中学教书,他没有离开过教学一线。一所薄弱学校,在他的管理下,被评为六盘水市“校本教研”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研究优秀实验学校、团中央作文教学先进单位。曾获“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特别奖、贵州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朱伟华,女,汉族,195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她本科、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发达地区名校就职的机会,坚持在贵州教书育人。她在罹患癌症的情况下仍倾心工作,主持国家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获省级优秀科研(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高校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成果收入教育部高校重点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她深为学生爱戴,其风趣睿智的话语被学生辑录为“朱老师语录”在网上流传。曾获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贵州省高校学术带头人等称号。
熊照才,男,苗族,1960年10月生,中共党员,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马林上弄小学一级教师。年轻时,他是代课教师,凭着勤勤恳恳地在边境一线学校耕耘,赢得了当地群众和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为了让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困难的农村孩子也能开阔眼界,他自费购买了有关写作的书籍、报刊向学生讲解;为了挽回流失学生,他孤身一人翻山越岭,到学生家中摆事实、讲道理,在他的带动下,片区学生巩固率逐年提高。曾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周平,男,汉族,195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婉拒了副厅级领导职务的他,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率先在本科生中开设民族政治学课程,并创建了民族政治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建立起民族政治学人才培养体系。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高校教学名师、云南省教学名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等荣誉。
格桑罗布,男,藏族,197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西藏山南地区实验学校校长,山南地区政协委员。他是位专门改造薄弱学校的校长,短短几年时间,他改变了三所薄弱学校的面貌。2000年,他被调到县完小任校长。他鼓励教师利用远程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很快学校教学成绩跃居全县第一。2005年,他破格任曲松中学校长,这个不起眼的学校又成为农牧区样板校。2008年,他任实验学校校长。面临重重困境,他大胆改革,经过三年努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由最初的300余名到现在的近700名。曾获西藏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西藏山南地区普九巩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格桑格瓦,男,藏族,1968年7月出生,西藏拉萨市第六中学高级教师。他在班主任这一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16个春秋。为了事业,他把年仅3岁的儿子放到岳母家,把精力全部都用在学生身上。他强忍着失去母亲的心痛坚守岗位,被火烧伤后仍坚持提前上课。曾获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西藏自治区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董新庄,男,汉族,1967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陕西省蒲城县尧山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从教20年来,他积极探索研究构建数学教学新模式,探索总结出“问题驱动型”课改模式、“数感、形感、结构感”的解题策略等,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他多次谢绝高薪聘请,甘愿清贫,扎根农村,还用微薄的收入资助了60多名贫困生实现大学梦。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王喆之,男,汉族,1958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他致力于中药现代化,取得科研突破,选育成功陕西地道的大宗中药材新品系20余个,育成山茱萸新品种两个,为中药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不顾身患慢性肠炎,常年奔波于药材产区,先后为药农进行培训150余次,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60余万亩。他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先后资助20余位寒门学子完成学业。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先进个人、陕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产学研先进科技工作者、陕西省师德标兵等荣誉。
赵逵夫,男,汉族,1942年12月出生,无党派人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长达40年的教学岗位上,他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1996年以来,他先后创建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将“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建设成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二届国家高校教学名师、教育部第二届、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
轩辕晓丽,女,汉族,1966年1月出生,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西华池小学教师,特级教师,庆阳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在工作中,总结了一套情感化班级管理的方法,通过把制度中的物尺度转化为师生自觉的情尺度,让一切基础管理制度和规范内化为师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她按照小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三告”、“四带”、“五有”、“五无”、“十讲”的目标,她的学生总是带有轩辕老师最鲜明的印记。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姚青梅,女,汉族,196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19岁起就立志扎根高原的她,甘做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铺路石,无怨无悔。她立足于青海职业技术教育起点较低、基础薄弱的现状,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注重分析学生群体特点,坚持因材施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在业界独树一帜,深得师生和同事好评。曾获青海省先进工作者、青海省优秀教师、青海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
马小英,女,回族,196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青海省化隆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1998年,她成为了学校特教班的负责人。当时,家长不愿意让残疾孩子上学。为了能多收1个学生,她和同事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劝说每一位家长。为了照顾好这些孤残儿童,数年来她带领老师和孤残儿童上街宣传,演出文艺节目。积极向政府部门、慈善机构呼吁。在她的奔走下,2001年,化隆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了,目前在校生l00多人。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青海省十大杰出青年、青海省民族团结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马彦文,男,回族,196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他总结出了“两突出”、“两结合”的品德课教学模式,让学生爱上了品德课。10年前,撒门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62.5%,如今,撒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撒门村的民族教育翻开崭新一页。1998年,他创办“母亲培训班”。共办30多次,培训母亲四百余人次,越来越多的母亲因此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届道德之星、2009年感动宁夏人物等荣誉。
陈霞,女,汉族,1963年2月出生,宁夏石嘴山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28年来,她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学生们走出校门时都会亲切地喊她一声“陈妈妈”。她的课生动活泼,循循善诱、引人入胜、激疑启思、水到渠成,尤其在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教学成绩突出。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哈拜尔·吾卜力卡斯木,男,维吾尔族,196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新疆塔瓦库勒乡中心小学高级教师。他挨家挨户地进行家访,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讲政策,做家长们的思想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学生的到校率。他在校内进行新课程改革,充分利用远程教学促进“双语”教学。曾获全国模范教师、两基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贺红岩,女,锡伯族,196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德育主任。她所在的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锡伯族完全中学,集锡伯、哈萨克、维吾尔、回、汉等各民族学生于一体。她针对学校实际,带领全体教师在具有发展性的德育探索思路下,形成了学校自身的特色并产生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曾祥花,男,瑶族,198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六六团中学一级教师。2002年,他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从湖南省高校“优秀毕业生”变成了边陲团场的一名普通语文教师。2011年,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共同开发的研究课题《让课前十分中德育教育大放光彩》被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委员会评为优秀课题。曾获兵团优秀教师、农九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李青松,男,汉族,1976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红星二场学校教师。1997年,他怀着满腔热血“到边疆去”,来到天山脚下的哈管局(现更名为农十三师),成了一名教师。14年来,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他孜孜不倦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他撰写的《放飞友谊》在兵团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案例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曾获兵团优秀教研员、兵团优秀教师、师级师德师风标兵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