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地方卫视声称将正式引用网友所封的昵称,并在微博上推出即兴活动。卫视“昵称”正在流行。
对此“昵称”潮流,卫视台宣称在卫视市场竞争加剧、品牌效应凸显的大格局下,网友所起的昵称将成为卫视构建品牌影响力的一大“利器”。而有些舆论也认为,卫视的一个个昵称如同一件件时尚的“马甲”,穿上这件“马甲”,传统的电视媒体也由高端走向大众,从稳重走向活泼,电视台收获了掌声和支持,网民或电视观众则找到了“上帝”的感觉。
不可否认,“昵称”表现的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撒娇”文化,是一种大众娱乐化的倾向。网民在网上调侃,是网民的话语权利,说明我们的社会是包容的,是开放的。而卫视欣然笑纳,则说明有些媒体已经在偏激的商业行为刺激下,失去了重心。取悦撒娇不是代表眼睛向下,媚俗更不是贴近。千万不要将取悦、献媚、撒娇与“三贴近”搞混。以品位为代价换来高收视率,不良的社会影响也会显现出来。这类昵称台名,是否能反映卫视的宗旨或特征?再说,即便是昵称,它也总有腻的时候,人的乳名在成年后,谁要再叫还都浑身不自在,难道电视台就不会感到尴尬吗?或是到大家叫烦了时再换新昵称不成?
卫视节目的好坏、质量的高低,离不开群众的参与,也要由广大群众来评判,不是网络就能左右的,因为网民只是一部分群众而已。再说了,即便是要照顾网民的情绪,“亲民”也不代表就要“媚俗”。电视作为强势媒体,如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广告收益,搞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节目甚至虚假广告,势必弱化媒体的教育功能,对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
电视是老百姓了解外界、获取信息、享受文化的重要渠道,是老百姓离不开的文化民生。节目靠什么吸引人?难道非得要把网上的撒娇文化向网下蔓延吗?非要靠“趋同、跟风、一窝蜂”地“媚俗”吗?有些卫视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以弘扬中华传统“孝道与亲情”为主要内容,访问了数百位孝亲敬老、道德高尚的人物,通过他们感人肺腑的故事,不仅展示了超越血缘亲情的人间大爱,也提供了如何做父母,又如何孝敬父母的范本,使观众在感动之余更是受益匪浅。这种定位准确、格调高雅、情感真挚、贴近观众,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栏目当然会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也是值得各卫视台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需要的是通俗健康的文化,绝不是庸俗、低俗和恶俗。笔者认为,卫视台用昵称要慎重,不要一味地去迎合某些人群的口味,而丧失应该坚守的原则,要弘扬主流文化、高雅文化,更好地发挥媒体宣传政策、引领社会、传播知识、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这才是卫视台最终赢得观众的成功之道。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齐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