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01日 星期三

    深化改革 转变高教发展方式

    曹卫星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01日   15 版)

        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迫切需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遵循教育规律、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管理效能”这一指导思想,科学设计技术路径,充分发挥高校自主性和创造性。

        改革行政管理,合理配置资源  

        推进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改革,要进一步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着力构建有利于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的分类管理体系和财政拨款机制。

        省级政府主管高等教育,中央政府实施宏观统筹管理。实行这一体制,关键是要做到“三个落实”:一是落实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权责边界。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侧重于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基本标准、宏观统筹和奖优补缺等。省级政府主要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等职责。二是落实省级政府的高校设置和调整权。三是落实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权。对部属高校逐步实行由部管为主向部省共建转变,并强化省级政府管理权,增强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互补性和协调性。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形成优化合理的布局结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合理配置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与未来技术更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相适应。类似要求在我国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东部沿海地区已出现。对上述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迫切需要有所超前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弱化重点学校圈层结构,强化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各类重点学校与层级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相互结合,形成了大小不一的重点学校圈层结构。这一结构严重影响高校公平竞争和多样化特色发展。弱化这一结构,关键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实行高校分类指导。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体系,依据高校类型、目标定位、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建立不同的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方式。二是强化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以一流学科建设助推一流大学建设。

        改革财政拨款方式,实行基础拨款和专项拨款相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主要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方式。在实践中,这种拨款模式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财政拨款与高校定位脱节;二是大量分散且随机性的“专项资金”,难以对高校学科、科研特别是基础研究形成足够、持续和稳定的支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建立基于需求的基础拨款与基于绩效的专项拨款相结合的制度,既体现公平又提高效率。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权力运行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

        建立健全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建立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和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接受社会和专业机构的评价和监督。

        建立健全校内权力运行的协调机制。在现代大学的治理结构中,要努力构建高校党政职权明晰、分工协作、机构合理、运行顺畅的体制机制,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将工作重点放在总揽全局、谋划发展、用好干部、协调关系上,校长在党委的领导下依法行使好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要切实加强教授会、学生会建设,并规范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充分保障教师的学术权和学生的成长权。

        推进大学校长职业化。推动校长由行政职务向独立职业转变,是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的一项重大尝试。要将推进校长职业化与推行教育家办学结合起来,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让大学校长按照高等教育特点和规律、用民主科学的手段推行教育改革,办出具有鲜明风格的知名大学。

        形成尊重学术权力的政策导向和考评机制。大力完善学术规范和学术制度,健全议事规则和程序设计,保障学术权力落到实处。要切实改变单纯注重结果评价和量化考核的考评机制,建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特点以及不同学科之间差异的学术评价机制。

        构建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高校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办学理念,营造崇尚学术、求实进取的校园文化,引导教师热衷于当教授而不是当官、热衷于治学而不是追逐名利,促进教师形成职业发展的自我动力和学术追求的自觉要求。

        推进开放办学,增强发展活力

        办学活力是办学水平的体现。增强办学活力需要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对内对外开放,广泛吸纳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高等教育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能力。

        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发展民办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民办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基本上走的是“以学养学”的道路,发展仍不够充分。推进民办教育发展,关键要把扶持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调动民办高校的办学积极性。

        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引导高校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加强学科专业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大引进海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提升高校办学实力。

        不断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服务,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要鼓励高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步,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实施弹性化学籍管理。探索“弹性学制、柔性管理”的学籍管理方式,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在一定幅度内缩短或延长学生的在校学习年限,在课程开设、毕业时间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充分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

        改进评价体系,注重发展成效

        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既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要以理顺管办评关系、完善评价机制为抓手,引领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理顺管办评关系。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以监测、保障教育质量为基本任务的质量评价正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明确质量评价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定位,正确处理好管、办、评之间的关系,形成三者既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又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格局。

        完善评价机制。一是实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政府在不直接管理高校的情况下履行管理职能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政府通过绩效评价并综合运用拨款、规划、政策等手段对高校实施更加积极的影响。二是实行多元评价。加快实现由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改变以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政府事业单位实施的一元化评价模式,逐步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乃至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三是实行分类评价。按照高校类型和层次,选择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办法进行评估,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进的效应,推动高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四是强化评价导向。将社会满意度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引导高校办学行为回归到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作者系江苏省副省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