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和几位专家聚在一起,集中阅读了近年的一批报告文学和散文作品,大家的普遍印象和结论是: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数量繁盛,书籍堆积如山,但平庸之作充斥,整体创作水平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作家脱离现实生活,远离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不少年轻写作者,不愿下到基层采访,只是躲进书斋,钻入典籍,根据前人的资料大写特写历史人物和事件,遂造成了“历史扎堆,现实淡白”的现象,这是目前非常需要引起注意的一种倾向。
还有一个写作上的具体问题,即作品的篇幅越来越长,内容却越来越少,思想含量更少。这个问题,报告文学比散文更甚,动辄万字、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丧失了它作为“文学轻骑兵”的作用。结果,作品集越出越厚、越豪华,书价一路高升,可是因为严重脱离群众而备受冷落,往往甫一出版就被束之高阁,造成极大的浪费。
“年年岁岁花相似”,其实以上两个问题,是报告文学和散文创作的老问题了,有关方面和专家们年年都提请创作者加以注意;只不过“岁岁年年花不同”,岁岁的创作态势呈现出些微不同的表现方式,花样翻新矣,毛病依旧矣。而且此病属顽疾,不是停留在一般号召就能解决的。
近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又搞了一个评奖——首届“瑞安华富杯”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重奖了李春雷、孙梽文、郝敬堂、党益民、朱晓军等11位长期坚持在基层的作者。他们这批作品虽然篇幅都不长,但全是及时关注现实之作,有表现在汶川大地震来袭的恐怖中,四川灾民所表现出的镇静心态和顽强精神的;有表述中国农民在奔小康的奋斗历程中,所发生的鲜活故事和感人精神的;有报告民族团结一家亲事迹的,有讴歌战友之情及人间大爱的……题材广泛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情节、细节生动感人,格调端正,思想性、文学性、可读性强,从各个方面讴歌了伟大祖国的辉煌建设成就和社会的文明和谐生活,比较充分地显示出短篇报告文学的强大冲击力和感染力。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据说这个短篇报告文学大奖赛去年7月份启动以后,引起文坛的广泛瞩目,全国作家、作者踊跃参评,各地报刊、杂志、出版部门和读者热情推荐,大赛总共征集到上千篇符合参评标准的作品。由于受到评奖篇幅等客观原因的限制,评上奖的作品只是极少数,还有不少优秀作品未能获奖,但正如主办者所说,“评奖只是一种激励和鼓励方式,并非是作品质量的最终评定。真正的好作品,只有读者和历史才是最权威和最终的鉴定者”。此说很有高度亦很有感染力,中外文学史都一再证明:只要作品是真正的好作品,就能留在读者的心中、留在历史的记录中;而那些永世流芳的作品,则显示出了一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潮,体现了一个时代文艺创作的最高峰,应该是写作者毕生从事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
故此,提倡深入一线生活,永远不脱离群众;提倡社会担当,永远把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放在个人之上;提倡思想性,充分表达出时代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倡为人民写作,把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喜好放在心上……这些虽然都是“老生常谈”了,但能认认真真做到,还真不是易事,需要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并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做。
(作者为散文家,本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