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6日 星期四

    黄涛一家与《光明日报》的情缘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26日   05 版)
    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向马艳秋赠送︽光明日报︾创刊号纪念牌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

        5月25日,光明日报员工得到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1988年6月至2010年12月的纸质《光明日报》。

        这些报纸,按月份,或一月或两月打成捆,共271捆,静静地卧在报社阅览室的展台上,无声述说着一个读者的深情。令光明日报同仁感动的是,这23年的《光明日报》极其完整,偶有缺张,也被这位细心的读者——黄涛,附上纸条注明。

        “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光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下午2:15分,《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一边对黄涛夫人马艳秋说,一边郑重地回赠证书和礼物。

        “把《光明日报》收好,回去还要看”

        “2005年10月,3、4、5无报”

        “2006年10月,3、4、5、7无报”

        ……

        展台上,注文清晰明了:想来是放长假,有几天休刊,或是偶有意外遗失。在近23年的时间里,按日期报纸有缺失,必有黄涛或其家人的记载。

        著名编辑家、解放军出版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黄涛与《光明日报》有着说不尽的渊源。

        黄涛是我军第一位载入中国《编辑家列传》的人,他和战友耗费26年心血编成的10集《星火燎原》是目前我军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革命史传著作,也是唯一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书名的系列丛书,成为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块丰碑。他主持编辑的《红军英雄传》、《中国共产党抗日英雄传》、《解放战争英雄传》等红色经典出版物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也是解放军获得出版界最高奖——韬奋出版奖的第一人。

        黄涛1938年参加革命,从一名初中肄业的战士到知名出版家、编辑家,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钻研。几十年来,他从未完整地休过节假日和星期天。他上班一门心思工作,下班总是埋头学习。“编辑是个没有星期天的职业,8小时之内成不了好编辑。”黄涛常说这话。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光明日报》成为黄涛研习的一本每日更新的“书”。

        “1950年8月我们从齐齐哈尔东北军政大学调到北京总政治部秘书处资料科,黄涛就开始看《光明日报》。”马艳秋说:“他跟我说过:全国即将解放,咱不能停留在初中水平。《光明日报》是综合性报纸,在知识界很有影响,而且教育、科技、理论、国内、国际的信息都有,是学习、提高自己的帮手。不去上学也等于上学了。” 

        黄涛1987年底离休,待他把手中编书的事理清,交待好,真正休息已近1988年年中,再到单位去看《光明日报》,已不方便,于是他便开始自费订阅和珍藏。报纸由他自己亲手整理,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准翻动——甚至包括黄涛宝贝得如自己眼珠一样的隔辈人。

        “把《光明日报》收好,回去还要看。”谁能想得到,这是黄涛对他的女儿黄园园说的最后一句话——“2008年7月22日父亲身体不适,在我们的劝说下住进医院。当天交待我办两件事:把助听器、笔、老花镜带去;把《光明日报》收好,回去还要看。23日我因有事没去医院,24日到医院,父亲已上了呼吸机,之后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

        这句话,成为黄园园抹不去的记忆。

        “缘分呵,黄涛和《光明日报》”

        “缘分呵,黄涛和《光明日报》!”众人簇拥下,黄涛夫人马艳秋看着眼前的展台,不禁感慨。

        2008年8月9日,老人溘然长逝,走完了他88年的传奇人生。     

        2008年8月底,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采访报道黄涛事迹。本报军事部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黄涛珍藏《光明日报》的事,回社汇报,军事部和报社领导极为重视,要求记者认真采写。

        2008年9月5日,通讯《灿若星火照后人——追记解放军出版社原顾问、编辑家黄涛》在头版头条刊出,配照片和短评。《光明日报》通讯和短评盛赞黄涛“星火燎原精神”,指出“黄涛的生命灿若星火,已与所有英烈一起燎原,照彻后人前进的路”,并号召读者像黄涛那样努力“存文存史存业,立德立功立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我觉得《光明日报》是父亲的知音,读得懂我父亲的人生。”黄园园说:“《灿若星火照后人》这个标题作得好,可以说就是我父亲一生的写照。我们加了一个字,改成‘灿若星火  照耀后人’,挂在父亲的骨灰盒前。”

        黄涛逝世后,夫人马艳秋继续自费订阅《光明日报》,直至2011年报社赠阅。“看到这些《光明日报》,就像看到了我老伴。”黄涛夫人曾对《光明日报》女记者周华说:“2008年老伴走了,我也像他那样继续订《光明日报》,一个月了,也像黄老打捆攒着。我想把这些报纸捐赠给《光明日报》。等我‘走’了,再把余下的捐给报社。”

        黄涛夫妇育有三女一子。他们的婚姻就是一段传奇:马艳秋那时刚参加工作,还不到18岁,黄涛已经29岁。俩人由组织“介绍”认识,1949年5月4日青年节这一天结婚,第二天即从齐齐哈尔启程,一路行军南下。

        革命夫妻,戎马生涯。黄涛编起文章来忘了一切。这个一辈子字斟句酌的人,居然没顾上给小孩起名字。马艳秋生了四个子女,名字全由她取,在长江边生的叫“长江”,在北平生的叫“燕”,八月十五生的叫“园”,唯一的男孩排行老四,就叫“小四儿”,及至参军,马艳秋才给起个大号“海洋”。黄涛忙归忙,但夫妻极为恩爱,“从没红过脸”。

        黄涛逝世后,马艳秋专门辟一间房作为纪念室,至今每日鲜花不断。马艳秋每天到这个房间,给黄涛念念报纸,说说话,整理整理旧物。今年2月2日庚寅年大年三十,记者打电话给马艳秋老人拜年,黄海洋答:“没在家,到八宝山看我父亲去了。”

        黄涛与《光明日报》几十年的缘分,如何不感染妻子!记者去年底到她家采访,看到纪念室鲜花旁的桌子上,摆放着当天的《光明日报》。

        “报社为读者想得真周到”

        “报社为读者想得真周到!”拿着受赠的光盘,马艳秋感慨万千。“现在的《光明日报》已经有16个版,越来越厚重。有了这个光盘就好了,再也不用为查一篇文章或一段话把报纸搬来搬去了。”

        是啊,可以告慰黄涛同志:《光明日报》2011年实行全面改版扩版,每个月增加80个版面,内容全面满足广大知识分子读者的需求,形式上与时俱进,更加舒展、大气;《光明日报》这几年走向数字化,取得重大进展。

        “我们赠给马艳秋同志的光盘,是《光明日报》1949年6月16日创刊至2010年12月31日内容节选,还没有出齐和发行。轻轻的一个光盘,12厘米,往电脑里一放,六十多年的报纸,想看哪天的,只要检索一下就行了。马艳秋同志是第一个受赠者和社外使用者,是《光明日报》走向数字化、跨越式发展的见证人。”本报副总编辑何东平说,“马艳秋同志以后可以用家里的电脑读报,想把字调多大就调多大,可以把老花镜放下了。”

        何东平向马艳秋介绍了《光明日报》历史报纸数据化的进展:

        光明日报社经过长期考察论证和技术准备,2008年向社会招标,实施《光明日报》创刊以来全部历史报纸的数字化工程,建立历史报纸数据库。2008年8月28日,光明日报社和青苹果数据中心签订制作发行合同,由青苹果数据中心承担本项目投资、制作及产品发行。 

        2010年8月,《光明日报》历史报纸数据库(1949—2009)制作完成,开始安装在报社内网服务器上,报社内部开始试用。根据各部门对数据库使用的反馈意见,现正对产品进行反复修正和完善。

        《光明日报》图文电子版1949至2010年共计22249期、124395个版面,其中有1034996篇文章、约9.4亿汉字、321882张图片、84998个广告。以后将继续逐日、逐月、逐年增添报刊新内容。

        马艳秋知晓《光明日报》的巨大变化,微笑着频频点头。这个与《光明日报》十分亲近的老人,由衷地为《光明日报》的进步高兴。

        (本报北京5月25日电 本报记者 温庆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