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4日 星期二

    文艺创作“源头”重于“码头”

    作者:刘巽达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4日 02版)

        有五十多年历史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日前落下帷幕。与其他“国际性”艺术节最大的不同是,“上海之春”向以“原创”为特色,观众熟悉的《梁祝》、《红旗颂》、《中国序曲》、《野草》、《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等,都是在历届“上海之春”上推出的;与此同时,一批年轻的音乐家也渐渐为人熟知:朱践耳、吕其明、陈钢、何占豪、俞丽拿、郭文景……这些音乐名家有的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是回顾当年的胜景,他们依然对生气勃勃的“原创春天”充满怀念。如何有效保持音乐节的原创特色,无疑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上海作为艺术展示的“国际码头”,也非常支持“原创源头”。“码头”的作用很重要,引进世界一流艺术,开阔观众眼界,让中国艺术家得以借助“他山之石”,是促进原创的重要部分。一个文化大都市的确立,既需要“码头”功能,也需要“源头”功能。假如没有本民族的皇皇作品诞生,只有来自异国的经典作品演示,国际艺术节就留不下珍贵的精神财产。

        什么是原创的意义和价值?原创以前沿性与创新性,对文化起到引领拉动的作用。细数一些大众的、主流的文化产品,都来源于很多年前的前沿品牌或小众品牌,从前沿到主流,从小众到大众,这就是原创前行的轨迹。换句话说,你想看到风起云涌的热闹场面,必先优化风生水起的原创生态。

        有艺术家中肯地指出,虽然“上海之春”缺乏其他国际艺术节的“财大气粗”,但是“钱少有钱少的好处,可以静下心来琢磨作品”。这种“琢磨作品”,不但包括“出炉新品”,还包括“回炉精品”。音乐前辈贺绿汀曾说过这样的话:“上海之春不能像狗熊掰棒子,演一个丢一个。好的作品可以多演,改一改再演,这样就能积累更多的好作品。”所以,这次“上海之春”将一些著名精品拿出来重新精心打磨,进行二度审视、三度审视。有人戏称“回炉”,回炉的本意是对不合格产品的重铸,而艺术家把合格产品乃至公认精品再度“回炉”,意在将精品铸成经典,这样一以贯之的原创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作为一个原创平台,“上海之春”的功能是将纸上总谱变成现场音响。搭建和完善这个原创平台,关系到原创的动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上海之春”的平台后面,蛰伏着一大群戒浮戒躁、潜心创作的原创者,蛰伏着一大群紧贴民族文脉、不妄自菲薄的音乐人。可以说,对上海这个目前文艺原创不太出色的城市而言,“上海之春”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音乐人的努力,不但有效地保存了这张上海的文化名片,还会发生溢出效应,波及到其他文化艺术领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