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地震和海啸并没有给日本福岛造成灭顶之灾。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关注焦点的,是一次次核电厂释放出的核物质,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半径越来越大的无人区和禁渔区,使人类再一次感到了生态危机之严重。
在日本,福岛县属于典型的中小城市。在上世纪70年代建立了核电站以后名声大振。随着汽车和电子工业向能源地区转移,福岛也进入了“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在不长的时间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渔业和农业县,一跃成为富甲一方的工业县。到本世纪,工业和服务业在地方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占到了80%以上。
这样的发展速度正是我国不少中小城市所向往的。底子薄,生产结构单一,使这些城市在招商引资、项目上马、土地征用等方面,都有着更加宽松的政策。相互攀比产生的急于求成心理,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更喜欢刀下见菜,而不太考虑后果怎样。在这些城市,经济增长是评价领导政绩、衡量经济水平、检查工作好坏的压倒性指标,而很少考虑环境代价。于是,不少地区出现了酸雨侵蚀土地、饮用水污染等等生态性灾难。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另一种城市发展模式。这种思路遵循的仍然是利益至上原则,资本的形式变了,盈利的首要性没有变。在风景区建楼堂馆所、在宗教场所修音乐喷泉、在古迹旁搞房产市场……使这些地区的文化生态同样面临着灾难。
这样看来,只要急于求成、不计后果的心理不变,生态环境就可能随时遭到破坏,即使不像福岛那样极端,却同样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大中城市为例,人口膨胀导致的热岛效应,排放量增加导致的尘霾天气,过量的垃圾填埋导致的土地和地下水源污染,大拆大建导致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都从不同方面威胁着城市的自然生态。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命名了99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只有两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足总数的2%,折射出这些城市文化生态堪忧的现状。自然生态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肌体,文化生态决定着人们的精神,一个关乎健康和寿命,一个关乎情操和品位,两者都决定着城市建设的实际质量。
从国际上看,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如何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与单一的发展观比较,这种追求不再只看重增长速度,而是更加看重增长的质量;不再只是一味地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而是更加看重公民精神世界的营造;不再只是看重当下拥有了什么,同时也看重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应当说,这是一种从生存到生存智慧的飞跃,在既“瞻前”也“顾后”中,带有更多的谨慎与机智。
只有克服以速度求发展的短期行为,才可能以清醒的头脑,长远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去增加城市建设的技术和文化含量,避免重蹈福岛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