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面庞、憨实的笑容,蘑菇而执拗地要参军,这就是那个被传诵了半个多世纪的英雄董存瑞在影片中的出场。老电影为我们表现了英雄成长的历程。今天看来,片中对个体与时代、个体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相互关系的把握仍很具力道。董存瑞,作为那个时代解放区的进步青年,出场时身后就矗立着“好青年要加入八路军”的标语牌,一个青年的热望与解放区特有的“英雄”氛围是相互印证的。区委书记王平的牺牲,临终前请他转交最后一次党费,给董存瑞带来心灵的冲击,年少的他对大姐平实道出“他为我们死了,我们得为他活得更像个人样儿”,此时的董存瑞虽然仍未脱孩子气,但他在情感上、精神上已经和那个英雄的年代同步共振了。此后革命大熔炉和战火洗礼则将他最终锻造成一块好钢,这从他担任爆破队长将硬任务派给素对他不服的王海山即可看出,超越小我的狭隘无疑体现着英雄境界。董存瑞的时代,是英雄主义高扬的时代,那个时代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几百万优秀儿女的生命。董存瑞,只是这个时代的一分子。片中桥头暗堡严重阻碍着部队的前进,眼见着自己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亲如兄弟的战士牛玉合也牺牲了,作为爆破队长的他,岂能不挺身而出?在危急情势下,他毅然用自己的身体做支架炸掉了碉堡。
前些年,一股强劲的“解构英雄”、“颠覆英雄”之风刮起,也殃及了英雄“董存瑞”,一些人以偶然性质疑英雄的纯粹。但偶然中存在必然,这种跨越普通通向崇高的成长在他的身上其实已然完成。因此,这些语焉不详的说辞根本无法撼动英雄的壮举,倒让人们分明感受到时代氛围的巨变以及文随世变的情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提出“社会性格学说”,即“同属于一个文化时期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社会性格“可以把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的能量引向某一个方向”。就像董存瑞生活的那个时代,恰是一个催生造就英雄及英雄集体的时代。而当下某些浮躁的“社会性格”则表现为包装自己、推销自己、争名夺利,依此社会性格又怎能理解和公正评价那个年代的英雄?
链接:
抗日战争临近尾声,解放区青年民兵董存瑞和好友郅振标积极报名参军,但因年龄小,未予获批。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区党书记王平牺牲,临终前请董存瑞把自己的党费交给组织上,他再次向赵连长提出参军,终于如愿以偿。经过战火的洗礼,董存瑞从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战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董存瑞作为爆破队长,为减少战友伤亡,在找不到炸药包支撑点的情况下,在桥下高举炸药包以身殉国。
光明日报文艺部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