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7日 星期二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新出炉的“文化企业30强”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历经市场锤炼。本报今起推出“文化企业30强”系列报道,希望这些企业的经验能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可供研究和参考的典范。

    华侨城:从景区秀到城市秀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7日 09版)

        近日,华侨城集团的最新力作《天府蜀韵》在成都华侨城大剧场公演,这部投资近2.5亿元的大型音舞诗画剧,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与舞蹈、杂技、武术等传统文艺形式有机结合,全景式展示了四川的古今风韵。

        作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文化集团,华侨城的旅游文化演艺从锦绣中华景区一个葡萄架下的表演起步,到如今打造出与城市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紧密融合的城市秀。20年来,华侨城相继推出各类原创演艺节目57台,接待观众7600万人次,以荷花奖得主《金面王朝》为代表的旅游演艺整体规模名列全国第一。

        “演艺产业位居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被列为九个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之一。”华侨城集团党委书记、首席文化官郑凡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让传统文化走出剧场开拓更大的空间?华侨城作了积极的探索。”

        中国旅游演艺的“活标本”

        “华侨城改变了中国人的旅游观念,引领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旅游潮流。”暨南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董观志表示,作为中国主题公园的开拓者,华侨城不仅建设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欢乐谷等景区,而且开拓出了旅游演艺这一新型业态,在中国文化演艺行业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侨城模式”。

        华侨城不仅依托主题公园开创了以大型晚会、花车巡游、歌舞史诗式旅游表演为核心、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表演体系,并且构筑了与艺术圈、设计产业、演出设备制造和采购、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紧密关联的演艺产业链条。董观志表示,20多年来,华侨城见证了中国旅游演艺从景区秀到城市秀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说,华侨城是中国旅游演艺的“活标本”。

        1989年,中国第一个文化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建成后,有人在葡萄架下铺一块临时地毯,从外面请来一些艺人表演,这种葡萄架下的表演可以说是中国景区秀的最早雏形。

        1991年,中国民俗文化村筹建,华侨城探索性地将晚会和演艺元素加入其中,筹建了华侨城第一个艺术团,并把文艺表演转化为村寨景点表演、剧场式演出以及大型广场艺术等多种产品,发展出旅游文化演艺这一崭新的市场形式。

        2001年,华侨城投资1亿多元建设世界之窗环球舞台,这个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舞台”的最大演出面积可达1200平方米,容纳观众1万余人。为这个舞台量身打造的史诗性大戏《跨世纪》,在2002年与迪士尼的同台竞争中技胜一筹,获得国际主题公园协会年度国际大奖——“最佳整体制作奖”。

        也正是通过主题公园与旅游演艺的良性互动,使华侨城的文化旅游成为最富有创造性的核心产业,并两度被评为“中国文化企业30强”。

        打造中国式的“百老汇”

        美国的百老汇歌舞剧是纽约市文化产业的支柱之一。百老汇有一条法则,没有票房就不可能成为经典。一部音乐剧上演前要经过严格检测,不合格不能上市;上演后票房达不到70%也得立马下线。

        中国旅游休闲协会会长魏小安表示,尽管华侨城演艺产业的体量还远不能与百老汇相提并论,但对照华侨城与百老汇的发展模式,可以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坚守艺术品位,高度市场化运作,与多种产业紧密关联的旅游文化演出产业链。

        综观华侨城的演艺节目,无不关乎人文主题,如《千古风流》主题为“生命与爱情”,《天机》探索的是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主题,《创世纪》则以四大文明古国为背景,表达人类渴望和平的心声……这些具有极高艺术品位的精典之作,成为当地最吸引游客的文化产品。

        郑凡对记者说:“华侨城二十年的创作实践和市场检验证明,越是商业演出,越要从文化入手;越是娱乐性表演,越要在艺术上加强。” 

        如今,20多台完全不同的旅游演艺剧目在各地华侨城上演,保证了游客在华侨城不同景区,甚至是反复游览同一个景区,都能欣赏到艺术上各具特色的精彩演出。

        华侨城目前基本形成了一条贯通整个文化演艺主要环节的产业链条,从概念构思与筹资、主创与设计、表演场地和舞台制作,到演员排练、演出产品中间测试、宣传和营销,再到正式公演、旅游表演的向外输出,都形成了相对标准和规范化的流程,具备了在全国进行复制、连锁的能力。

        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文化秀”

        创新永无止境。就在很多公园纷纷上马景区秀时,华侨城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如今,华侨城已在北京和成都建造了两座独立于景区的城市剧场,并打造了与城市文化、地方特色紧密融合的大型城市秀《金面王朝》与《天府蜀韵》。

        被誉为“京城一秀”的《金面王朝》,从4月15日起每晚加演一场,首演当天上座率高达112%,市场反响强烈。

        《天府蜀韵》在成都上演后,赢得业内外一片喝彩,该剧导演林树森又开始了武汉华侨城剧院的设计。他表示,武汉华侨城剧院白天看将是“包装精美的礼盒”,晚上则会变成“会发光的盒子”,里面是功能先进的舞台,再配上以“楚天”为主题的地域文化演出,相信它将会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地标。

        华侨城在中国民俗文化村打造的《东方霓裳》,从2001年开演至今,已经连续十年每天一场,从未间断。许多游客表示,来锦绣中华民俗村,不看《东方霓裳》相当于没来过。而华侨城也希望把它打造成像法国《红磨坊》一样的精典剧目,能够连续演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成为一个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文化秀”,一个响当当的中国文化演艺品牌。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表示,华侨城演艺从景区秀到城市秀的发展,不仅是演艺产品的升级,更是一种文化品牌战略的推广。对于华侨城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理应达到“艺术+市场”的结合,最终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店。    (本报记者 郭丽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