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6日 星期一

    光明时评

    非时政类报刊,主动转企赢先机

    刘建林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16日   02 版)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举行了揭牌仪式,这宣告了中国新闻出版报率先摘掉戴了23年“事业编制”的帽子,以企业身份进入了市场。作为我国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典型案例,它标志着我国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发展取得了新进展。

        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是继去年经营性出版单位“事转企”后,中央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作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将成为新闻出版行业今后改革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非时政类报刊有6000多家,其中有5000多家面临转制。中国新闻出版报率先“事转企”,标志着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已进入了实质阶段,为全国同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作出了积极主动的探索和经验积累。

        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调查显示,60%-70%的报刊存在亏损,50%-60%的报刊没有资本,报刊行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大量的报刊主要依靠财政支持运转,往往忽视经营。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体制积弊日益凸显。尽管有些报刊采取了“事业单位、企业运作”的管理模式,一度增强了活力,但效果有限。事业、企业不分,管理混乱等等,造成了许多新问题。市场机制的缺失,使得诸多矛盾难以解决。如今,体制机制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报刊行业发展的瓶颈。打破旧体制障碍,寻求新途径、新思路,成为报刊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报刊行业仅靠翻牌的“物理变化”未能引发期待的“化学反应”。抱着事业身份的报刊,市场观念淡薄,不善于经营,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发展不明显,缺乏活力和创新意识。而转企改制则是打破了“铁饭碗”,实现了从“事业”到“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到“以业绩说话”的转变。这些转变能有效地整合资源,突破体制性束缚,让报刊行业放开手脚、大胆创新,迸发出无限活力。经验表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活力。相信此次体制改革,将会激发无限活力。报刊也将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拥有更好的发展平台。

        当然,任何改革都难免遇到问题和曲折。报刊转制也会面临诸如观念转变不易、改制者有后顾之忧的现实问题,以及如何保证报刊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等问题。另外,非时政类报刊也是党和人民的重要舆论阵地,改革的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涉及的单位多,工作难度大。然而,改革是大势所趋,时代潮流,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顺应形势、锐意进取,决不能畏首畏尾、左右摇摆。早改早受益,只有进行体制上的突破,才能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