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1日 星期三

    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人类学

    ——从“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到“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叶舒宪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11日   13 版)

        华夏民族为什么号称“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黄帝何以叫“轩辕”又叫“有熊”?夏代的领袖鲧、禹、启三代为何都有“化熊”或“熊化”叙事?殷商神话中的玄鸟究竟是什么鸟?能否找到考古发掘实物的证明?西周的德治与天命之意识形态,为何标榜新神鸟凤凰来取代殷商玄鸟?西周帝王(周穆王)为什么不远万里到昆仑山瑶池去会西王母?这是小说还是历史?儒家和道家观点不同,为何都崇拜圣人和圣物,其背后是否存在更深远的文化大传统?如果有,又是怎样的传统,迄今的考古发现能否重建这些失落的传统?

        上述问题是“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课题组试图解答的古老谜题。该课题是2009年立项的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由文学所文学人类学研究群体承担。课题基于现实需要,参照国际比较神话学与文明起源研究交叉互动的新成果及跨学科经验,提出了神话学视野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对百年来文学本位的中国神话学范式加以拓展再造,探索出跨文化、跨学科的人文知识整合与创新方向,同时,还突出了“四重证据法”的方法论意义和推广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神话学之所以成为异军突起的一门国际显学,主要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的文化整合视野对文学本位神话学的拓展作用,使之成为重新贯通文史哲、宗教、心理和政治的综合性学科。在此启示下,西学东渐以来移植到中国的文学学科,是否也能作出相应的跨学科拓展与研究范式创新呢?

        以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为主体的国内研究团队,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并于2010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获准立项。2011年2月,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举行的开题论证会上,来自文学、艺术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专家对课题设计给予肯定并提出指导意见。专家们认为,人文界需要重视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学术转向——“人类学转向”,以此为契机,重新勘测中国文学和文化传统。这意味着反思和批判现代以来的西方学院式(包括前苏联式)文学专业教育模式,让文学教学和研究既贴近本土传统,又能作用于当代文化和社会的人文价值重建。人类学转向又称“文化转向”,是继“语言学转向”后又一种国际性的学术转向,预示着知识全球化和创新整合的发展潮流。中国文学人类学要借助“人类学转向”的学理来突破百年来的学科本位主义限制,重建适合国情的文学观,结合本土经验来认识文学的发生和功能。作为研究理念与方法,中国文学人类学强调三个“互动”:多元一统的国族内部的族群互动、学院性学术生产与社会文化反思的互动、田野调查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以文化多样性原则为指导,牵引纸面上的文学研究回归“田野”现场的社会实践活动,重新认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内部的丰富性与复杂构成。

        数十年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表明,作为新兴学科,它能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文学治疗”、“文学禳灾”、“多民族文学史观”等理念起到引导作用。如“神话—原型批评”对于解读中国经典文献的意义;在“多民族文学/活态文学”观念指引下对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内涵作出重新发掘和诠释。特别是“文学治疗”理论在汶川地震灾难现场所发挥的人文救援意义;“多重证据法”对文学研究及国学研究方法的推陈出新,重估传统文化资源对当代创意经济的作用等。本次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的研究,将提供跨学科研究的一种范型,有效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库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项目首席专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