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0日 星期二

    汶川灾后重建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0日 07版)

        三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际舆论曾经惊叹:赈灾难度之大,需救济人数之多,重建工作之浩大复杂,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三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不仅取得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而且创造了世界救灾史上的奇迹。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灾后恢复重建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任务急迫而艰巨,如果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势必会陷入被动、无序的低效状态。党的领导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坚强保障。

        灾后恢复重建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能力。地震发生后,党中央立即作出部署,迅速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把抗震救灾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在恢复重建中,党中央周密组织、科学调度,建立了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区域协作、全民动员的工作机制,凸显了任何国家不能比拟的群众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灾后恢复重建充分展现了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实际行动体现的。在恢复重建中,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以崇高的精神、无私的奉献、一流的业绩,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先锋队”、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受灾群众的“贴心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人民群众夺取救灾重建胜利的斗志与信心。

        灾后恢复重建充分展现了党的执政能力。在恢复重建中,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科学编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成立了由全国各方面专家组成的“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支持,做到科学重建;充分尊重灾区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群众直接参与重建规划制订、资金筹措及安排和重建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利益相关群体有效、全程地参与恢复重建;依法有序实施灾后恢复重建,灾后仅20多天,国务院就颁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确保灾后恢复重建步入法制轨道,使重建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灾后恢复重建充分展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要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党和政府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优先和重点地位。优先建设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安排生产生活保障等基础设施和产业恢复项目,统筹解决灾区群众就业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使广大灾区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

        一个国家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优劣的重要尺度。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应对巨大灾难和突发事件的挑战,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集中力量办大事,创造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离不开举国体制的承载和运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表现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在科学决策与民主程序的基础上,动员和调配全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实施全国性的统一协调行动。建立对口支援机制是举国体制的集中体现。中央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组织东部和中部19个省份支援地震受灾地区,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进行对口支援。对口支援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三年的实践证明,对口支援机制保证了救灾和重建物资、款项的均衡合理配置,为灾后恢复重建创设了高效的机制平台。对比世界各国救灾与重建的做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救灾与重建模式是十分有效的,在其他发达和不发达的国家是根本做不到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创造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离不开改革开放带来的雄厚经济实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迅速发展,为抵御、抗击巨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奠定了坚实的国力基础。我国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以及指导思想上,拥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具有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国高速而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根本所在。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有的优势。汶川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就是这种独有优势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

        一个民族要战胜巨大的灾难,还必须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广大灾区群众和援建人员迸发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牺牲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强大精神力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

        这种强大精神力量,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体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入展开,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日益深入人心,为救灾与重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困难多、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它不是物质家园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实现作为灾难补偿的历史进步,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做支撑,是难以实现目标的。在恢复重建中,我们党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中华民族展现了一股昂扬向上的精神。例如,“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青川县枣树村农户墙上的朴素标语,展现了灾区群众在重建家园中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数十万对口援建大军“流血流汗感天动地、为党为民情系灾区”,展现了同心协力、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怀;全国各族人民及海外华人华侨大爱大义、善行义举,展现了众志成城、和衷共济的精神凝聚力。这些极大地激发了灾区群众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力量。

        中华民族在灾后重建中表现出的凝聚力和奋斗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生动而有力的诠释,也是我们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际践行。它宣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活力,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阚和庆、钟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