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6日 星期五

    中国当代艺术——

    “走出去” 路很长

    ——访“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06日   09 版)
    “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自从2006年起已成功举办五届,今年举行的第六届更是吸引了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机构参展,参观人数近5万。当代艺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中国的当代艺术处于一种怎样的发展状态?带着这些问题,在博览会落下帷幕之际,我们采访了博览会负责人、“艺术北京”执委会执行总监董梦阳。

        “我们看重每一场展览、每一次拍卖的成交额、交易量,但我们更看重的,是当代艺术社会感染力的提升”

        记者: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在您看来,当代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应该怎样定位?

        董梦阳:当代艺术的概念,主要是从发展时间和表现形式上去界定的。它是表达当代人的所思所想的艺术形式。因此,当代艺术一定要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我国,当代艺术起步晚,创作模式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创作,正努力与当下的大众文化经验相契合,使自身更具人文关怀,更加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记者:很多人对当代艺术心存距离感,甚至把颓废、压抑、讽刺与当代艺术联系在一起,这种误解在您看来,原因何在?

        董梦阳:艺术家们会根据社会心理的变化,对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探索。这种探索,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开拓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另一方面,也往往因缺乏共同的审美标准而不能很快被大众接受,一些艺术家的个性化表现甚至脱离公众,走向极端。具体到当代艺术,首先,它的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容易产生与传统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差异甚至冲突的元素。其次,由于社会历史的诸多原因,我国在艺术普及和推广过程中,出现过空白期,影响了人们对艺术循序渐进的认知和接受过程。

        记者:那么,对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董梦阳:一是加强普及。可以通过大量的展览、讲座,以及各种交流体验的方式来告诉大众,什么是当代艺术,什么是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我们看重每一场展览、每一次拍卖的成交额、交易量,但我们更看重的,是当代艺术社会感染力的提升。所以说,我们作的不是“秀”,是普及、是教育。

        二是完善表达方式。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艺术家需要基于今日感受进行创作。因此,当代艺术要更加注重与时代特征、社会热点、民族和地域历史文化主题相结合,作品表达方式要更具亲和力,更接近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和流派,都无法脱离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观念,很多错误想法和做法不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形象”

        记者:有评论家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某些机构为了获得“国际身份”,鼓吹超越民族、国家利益和文化意识形态,更有甚者,在各类展览中去实践“去民族化”、“去国家化”。对此,您怎样看?

        董梦阳:中国的当代艺术一定要肩负起社会历史责任。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再具天赋的创作,获得再多所谓的“认可”和“共鸣”,也一定会被抛弃,成为糟粕。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和流派,都无法脱离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观念。我们对当代艺术的认知和评价也要多看主流主干,不要刻意放大支流末节。很多错误想法和做法不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形象。

        记者: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期,中国的当代艺术能扮演什么角色? 

        董梦阳:中华文化在全球的推广,需要更多的能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接受并引起共鸣的表达方法和渠道,在这方面,当代艺术显然具备天然优势,因为它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是国际化的。当代艺术家蔡国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运用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来创作作品,在国际艺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上海APEC会议的焰火表演,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大脚印”,蔡国强的成功,显示了当代艺术与中华文化对接的深厚基础。

        “衡量中国当代艺术是否真正‘走出去’,关键要看是否进入其他国家公众的日常生活中,被阅读、被聆听、被欣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任重道远”

        记者:再来谈谈中国当代艺术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键词吧。第一是“市场”,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和产业发展形势?

        董梦阳:由于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的国际化,当代艺术市场先天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当代艺术普遍采用签约式的运作模式,避免了在传统艺术市场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但整体看,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发展,不仅需要从国际市场借鉴成熟的机制,也要从传统艺术市场中吸取经验。所以,国际化接轨、本土化改造,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第二是“走出去”,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走出去”的现状?

        董梦阳:衡量中国当代艺术是否真正“走出去”,关键要看是否进入其他国家公众的日常生活中,被阅读、被聆听、被欣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任重道远。2005年文化部首次在“威尼斯双年展”设立国家馆;近十年来,我国在海外的中国文化年和国家级艺术交流活动多以当代艺术为主。这些都可以说明,中国的当代艺术走出去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但素有“艺术奥林匹克”之称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来自中国的机构凤毛麟角。

        记者:第三是“心态”,我们知道,创作者和经营者的心态可以直接影响艺术市场的走向,您如何描述现在的业界心态?

        董梦阳:处在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迅速,创作空间、市场“蛋糕”的确很大,国际艺术界对此充满期许,这让很多人兴奋,但也容易产生浮躁和盲目。当代艺术的创作需要具备丰富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合理的技术和创造力等几个要素,缺一不可。因此,现在中国的艺术家更需要冷静、理性地去观察体悟,从业者要心怀社会、脚踏实地。    (本报记者 甄 澄 通讯员 王丽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