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退还津贴
4月开始,在武汉市直行政单位,进行着一场清理公务员津补贴的行动。公务员们被要求退还2007年至2009年间多发的各种津补贴,保守估计,总额有数千万元。此次清退的背景是,去年中纪委等六部委对广州、武汉等六地市公务员津补贴进行检查,发现不同程度存在滥发。
(《新京报》)
@河南 朱四倍:要求公务员退还被滥发津补贴说明官方已经认识到滥发津贴的危害,“退还”之外,靠什么彻底医治之,值得思考。有学者指出,为多发津贴补贴,有些地方和有些部门千方百计搞违规“创收”,加剧了“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倾向,直接导致政府职能异化和公务员角色错位。如果不对制度外资金进行监督,在“经济人”理性的支配下,滥发津补贴终究会陷入恶性循环。正因为如此,制度约束“滥发津补贴”比“退还”更重要。
关键词:无人接听
云南省委外宣办对外公布43名党委新闻发言人名单及工作机构电话当日,有当地媒体记者拨打电话,竟有半数以上无人接听。4月27日,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云南省委外宣办宣传处方面表示,已经注意到这一情况,目前正在制定规章,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所有电话有接听、有记录、有反馈。
(《人民日报》)
@湖北 邓子庆: 应该肯定,公布党委新闻发言人的电话,可以增添一条干群交流联系的渠道,避免信息因层层传递而被延误与扭曲。但如果电话无人接听,种种功能随即失效,公布新闻发言人电话自然成了面子工程。
在人们普遍关注领导电话恰恰说明政府部门的办事作风、办事效率以及联系群众的态度仍然需要不断改善。但这远非靠公布领导电话就能够根本解决的,还得从政务信息公开、提高办事效率、拓宽民意渠道、强化政务监督等方面着手,让制度切实发挥作用,减少人们对领导干部电话的需要。
关键词:拯救专家
专家学者到底应不应该积极介入公共事件?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18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2%的受访者对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表示支持,其中16.5%的人表示“非常支持”。调查发现,59.2%的人直言专家学者在自己心目中的权威性有所下降。(《中国青年报》)
@福州 陈凤英:在“专家”头衔满天飞的今天,专家之所以权威性下降与“伪专家”的泛滥有关。专家是一家领域的权威,其错误和不当的言论会对公众和社会产生误导,其后果是很严重的。要重塑专家的形象,一方面专家要加强自身道德素质,避免患上“恐权症”和“崇富病”;另一方面,要建立一种责任追究机制,打破专家的“铁饭碗”,及时将那些丧失学术品格、名不符实的“专家”清出专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