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7日 星期三

    成都市崇州怀远镇中学教师肖云霞、徐洪英——

    “我们是吴忠红的同事”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7日   01 版)
    肖云霞(左)、徐洪英

        开栏的话

        三年前,汶川国殇,世界扼腕。

        三年后,昔日的伤痛之地已是美丽新家园,曾经的苦难泪水化作幸福笑脸。“重生”的体悟在人们心中激荡。

        一千多个日夜,在时代的进程中转瞬即逝,但对于经历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每一个人来说,却刻骨铭心。基层党员干部、受灾群众、援建者、志愿者……当我们再一次面对这里的人们,他们有很多话想说。 

        本报今起推出《亲历·重生》专栏,用灾区受访者朴实的语言,讲述三年间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他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变迁,正可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进程作出生动的注脚。

        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时,成都市崇州怀远镇中学英语老师吴忠红为抢救学生英勇牺牲,吴老师的英雄事迹感动了中国,本报曾以《吴忠红:用生命诠释师德大爱》为题进行了报道。三年后,记者来到新落成的怀远百丽中学,只见学校树立起吴忠红纪念碑,吴忠红纪念馆即将开幕。吴老师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遗产?记者采访了吴忠红老师生前的两位同事——初二(1)班班主任肖云霞和学校德育办主任徐洪英。

        肖云霞:吴老师是位非常和善、温和的人。特大地震发生后,学校教学楼整个垮塌下来,我们都担心有更多的学生被压在下面。我是班主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清点学生人数,庆幸的是班上所有学生都逃了出来。当时吴老师正在四楼给初一年级上英语课。他实际上已经护送学生到了三楼的楼梯上。

        徐洪英:教学楼的楼梯是最后倒塌的,可以说,到了楼梯就基本上可以保障安全。

        肖云霞:这时候,吴老师听到有个学生喊:“老师,还有人在上面。”他马上返回四楼去救人……三年过去了,我觉得,吴老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老师的责任感。逃避危险是人的本能,但吴老师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这一点让我终生难忘。

        徐洪英:吴老师的追悼会在我们学校操场上举行,挤满了人,还有许多人进不到操场,大概有一万多人,这么多人来缅怀吴老师,说明他得到了老百姓发自肺腑的崇敬和爱戴。

        肖云霞:当年的9月10日教师节,我们学校举办了一场纪念吴老师的音乐会。我用两三天时间编排了一个音乐剧《师魂》,音乐使用的是《歌唱英雄王二小》和韩红的歌曲《天亮了》的旋律,但改变了歌词,演员全部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20多名学生用桌椅做道具,表现地震发生时的场景。“亲爱的老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一个人在这人世间”,20多名学生演员跪在坍塌的“校舍”前,以诗朗诵结束全剧。学生们的演技并不专业,但当表现吴老师英勇牺牲的场景时,师生们都禁不住热泪纵横。

        地震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特别强调“感恩教育”,老师们也把对吴老师的怀念化为工作动力。有一次,抱着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我就想,都说要爱生如子,我是不是能够在学生需要我的时候,把他抱在怀里呢?我觉得我做得还是不够的。

        徐洪英:初三年级一名同学的家境非常贫寒,母亲生病没有钱手术,我们的杨永红老师和陈校长每人就借了1000块钱给他家解决困难,还到医院去探望。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这样贫穷的家庭是否有还钱的能力,首先想的是解决孩子的后顾之忧,把学习搞好。

        肖云霞:我们并没有把吴老师神化。我们曾经是同事,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吴老师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学生大部分住校,我们老师早上6点多就到校,晚上辅导完晚自习才回家,很少顾家,有时候受到家人的抱怨。我的儿子7岁,晚上也想给他讲个故事哄他睡觉,但真的没有时间,我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我们的想法就是努力工作,不辜负全社会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

        今年,我教的初二(1)班获得了崇州市的先进班集体,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是我的学生,获得了成都市优秀学生干部。我时常教育学生,要先做人,后成才。作为吴老师的同事,有压力也有动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我们是吴忠红的同事。

        徐洪英:我们的学生是知道感恩的。玉树地震发生后,学校捐款1.7万多元,很多学生的家庭并不富裕,一个贫困生把自己攒的60多元全部捐出来。三年了,我们没有忘记吴老师,他时刻激励着我们全校师生。吴老师牺牲时教的那个班被命名为“吴忠红班”,“吴忠红纪念馆”也即将揭幕,成为学校乃至我们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本报记者 刘军、贾宇采访摄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