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6日 星期二

    社区救助建设刻不容缓

    黄帝荣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6日   15 版)
    某社区树立的社区救助公益广告。资料图片

        社区救助是指社区对生活于其中的孤、老、残、幼、下岗失业者等困难群体采取帮扶措施,促使其摆脱困境、过上正常生活、成为正常社会成员的救助制度和措施。社区救助是社会救助的深化与发展,是社区功能与作用的突出体现,是社会稳定的“安全器”和“减震器”,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

        社区救助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意义及紧迫性

        完善社区救助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社区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地、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地、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地和党的政策贯彻落实的支撑点。近年来,我国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社区救助建设仍比较落后,存在着救助网络体系不发达、救助制度不规范、救助设施落后、救助渠道单一、自救与互救意识不强、救助水平低、社会救助力量发挥不够等问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救助建设。

        完善社区救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需要。社区是体现民生、联系民生最突出最直接最具体的地方,政府关于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最终都要体现在社区、落实在社区。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动,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和流动人口涌入城乡社区,数以千万计的城乡低保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离退休职工等困难群体生活在城乡社区,完善救助制度,构筑起困难群体的社区救助保障网络,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子女有学上、患病有救治、就业有岗位、孤寡有赡养,满足普通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已成为当前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社区救助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矛盾的汇集带。各种各样的矛盾,如贫困、失业、教育、养老、安全、环境等等,都在社区突出表现出来。特别是近年来城乡社区因公共安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物业管理、干群关系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持续多发态势。只有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社区才能和谐,整个社会才能稳定。社区救助坚持“个别化”原则,针对困难群体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多样化的甚至是专业化的救助,使矛盾发现在基层,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有利于缓和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社区救助建设从何入手?

        社区救助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意义及紧迫性要求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救助建设,在转变观念和创新政策上下工夫,在制度与体系建设上花大力气,在水平提高上出实招,尤其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健全社区救助网络体系,搭建为民解困平台。健全救助网络,是确保救助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救助工作快捷、便利、有效的前提。救助网络建设应以市救助管理站为龙头,以街道救助管理工作为依托,以社区救助服务点为载体,依托多样性的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掌握民情,协调关系,处理矛盾,解决社区居民的民生问题。要充分发挥行政力量、志愿互助力量、市场力量的作用,进一步形成政府公共救助、居民志愿救助、市场提供救助相衔接的社区救助服务体系。

        规范救助制度,建立为民解困长效机制。合理的制度是确保救助工作科学、有效的保障。社区要以低保工作为重点,不断完善审核与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低保听证会制度,增强低保救助的公信度和透明度;针对困难群众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建立就业援助、廉租房救助、医疗救助、学习资助、生育救助、交通救助、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制度,使困难群体的救助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救助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

        完善社区救助设施,强化为民解困功能。社区基础设施是增强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的载体,是开展社区活动的阵地。要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使社区居民活动有场地,社区组织办公有地点,改变社区基础设施缺乏、简陋的状况。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列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要与城市改造、建设相结合。要广开渠道,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收本地区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捐助,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投资机制。要整合、调剂、利用现有设施资源,通过改造、置换、购买、租用、共享等多种形式,解决社区基础设施缺乏问题。

        创新救助模式,拓宽为民解困领域。当今,经济发展伴生出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如残疾人救助、失范行为纠正、精神病人的照顾、留守儿童的看护、被拆迁户的生活保障等,仅依靠老经验、老办法,恐怕不能解决新问题。新形势下,社区救助模式也需要“量身打造”,依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给予不同内容和程度的专业关怀和照顾。这就需要对目标群体的需求进行细致的认识和有针对性的研究,才能因地制宜地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救助专业化队伍,提升为民解困水平。社会救助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就是指从事社会救助的管理和服务人员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助人方法和技能,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救助服务。第一,要加强对从事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促使其掌握专业的助人知识、技术与方法,具有专业助人价值观,实现科学救助。第二,引入社会工作者机制,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社工人才进入社区工作岗位,让专业人才在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社区禁毒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弘扬自立、互助精神,提升社区居民的自助和互助意识。救助弱势群体是全社会的责任,是一种优良的道德观念,我们需要在全社会倡导尊老爱幼、互帮共济的美德和乐施好善的慈善精神,使人人参与救助事业。同时,还要激励每个被救助的人,使之自强、自立,努力摆脱被照顾的弱势群体地位。(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