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1日 星期四

    罗亦农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1日 04版)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 今年4月21日是罗亦农英勇就义83周年纪念日。

        罗亦农,湖南湘潭人,1902年5月出生于绅士家庭,1916年考入美国人在湘潭创办的教会学堂益智学校学习。1919年夏,他离开家庭到上海“边工边读”,通过《新青年》《劳动界》等进步杂志,阅读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介绍新思想的书籍,并认识了陈独秀等人。1920年,进入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同年8月和张太雷、俞秀松等人组织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经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介绍,与刘少奇、任弼时等同志一起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3月,罗亦农按党组织要求回国,任中共广东临时委员会成员,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参与组织和领导省港大罢工。同年10月,调北京任中共北方区委党校校长,12月起调任中共上海区(即江浙区)执委会书记,后兼任上海区执委会军事特别委员会书记和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当时有几十万产业工人。党决定武装工人,组织纠察队,打垮北洋军阀的统治势力,欢迎北伐军进上海,并决定在上海举行武装起义。 

        1926年11月和1927年2月,罗亦农与赵世炎等人两次领导上海工人举行起义,均未成功。但他没有气馁,积极参加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准备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工作。1927年3月21日,在北伐军进抵上海近郊龙华的情况下,他与陈独秀、周恩来、赵世炎等一道,及时指挥发动上海工人总罢工,并随即转为武装起义。在党的领导下,英勇的上海工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经三十小时激烈战斗,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占领了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成功。3月22日,上海市工商学各界举行代表会议,选举19人组成上海临时市政府(即上海市民政府),罗亦农被选为临时市政府委员。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罗亦农奉命调离上海,到武汉参加党的五大,并当选中央委员。1927年5月至9月,他先后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罗亦农和大多数同志一起,坚决反对党内对于国民党右派的右倾错误政策,主张用革命的、武装的手段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八七会议在革命的危急关头,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使党担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在这次会议上,他被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不久,又被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军事部代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等职,负责领导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安徽、陕西等省的工农革命与党的工作。1927年底离开武汉前往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 

        为筹备召开党的六大,罗亦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冒着极大危险,到湖南、湖北等地了解情况,在上海听取各地同志汇报情况,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党制定全国革命斗争方针作准备。他还与瞿秋白一起拟写提交六大的《党纲草案》。正当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即将赴莫斯科召开党的六大之际,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罗亦农在上海英租界被捕。他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并写下绝命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和崇高品格。4月21日,罗亦农在上海龙华从容就义。他把满腔热血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牺牲时年仅26岁。

        1928年5月30日出版的《布尔什维克》第20期上,中共中央在头版头条发表题为《悼罗亦农同志》的专文,写道:“亦农同志被害了,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罗亦农同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的楷模。”“他的死是莫大的损失!”

        罗亦农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英名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在湖南湘潭县易俗河镇,人们常来罗亦农故居雷公堂瞻仰缅怀。

        链 接

        ■罗亦农故居

        坐落于湘潭县易俗河镇青狮村小雷公塘一处风光秀美的丘陵中。房屋坐西朝东,“一担柴式”,土砖青瓦。南头是谢氏所居,北头就是罗亦农家的7间房,面积约200平方米。罗亦农诞生在这里,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门联由罗亦农亲笔题写:“存得天良,蒙庆受福;放开眼界,创业成家。”故居最先毁于抗日战争,后陆续拆除改建,现仅存遗址。

        ■罗亦农佩戴的纪念章

        1992年龙华烈士陵园从罗亦农妻子李文宜处,得悉曾收藏一枚罗亦农于1924年列宁逝世时佩戴的纪念章,后交与罗西北(罗亦农之子)留念。同年12月,罗西北将此枚纪念章捐赠给龙华烈士陵园。据李文宜介绍,罗亦农在莫斯科担任旅莫中共支部负责人期间的物品,除文献类藏于中央档案馆,其他大多遗失殆尽,仅留此纪念章,罗亦农生前十分珍惜。2001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近现代一级文物确认专家组鉴定,确认为一级文物。

        (本报记者 殷泓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