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0日 星期三

    对文化原生态的期待

    作者:彭世团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0日 14版)

        1998年诞生了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是签约国之一。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而原生文化却因此不断走向消亡的边缘,保护原生文化的工作,即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突出。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从2001年开始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到全民非遗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积极参与,从无法可寻到有法可依,这个经历十年时光成熟的过程,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原生文化的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部门马上就开始了这项工作,大量收集整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譬如人们熟知的山歌、剪纸、昆曲、格萨尔王、江格尔传、蒙古长调、新疆十二木卡姆,等等。广为人知的盲人音乐家阿炳,解放后不久就去世了,但他的名曲《二泉映月》等却留下来了,这些都得益于文化部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开始的收集抢救民族民间艺术的工作。洋洋五亿多字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的编纂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就开始了。在30余年的时间里,数十万文化艺术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工作,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中国民间谚语》、《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曲艺志》、《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等十大集成志书,原生态地、力求不失真地记录了很多行将失传的艺术品种,让这些中华民族文化财富得到了抢救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文化的认识,基于保持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文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的基础之上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快速的改变,一些特别依赖于某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艺术形式,就像缺水的花,快速干瘪,成为历史。我们推广普通话,这是国家统一、文化发展、促进各地交流的必须,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一些方言,会说的人越来越少,与这些语言相关联的一些民歌、小调、曲艺艺术也随之面临消失的危险。艺术的存在是需要受众的,而语言是大众接受的基础。

        现在农村年轻人大量转入城市,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而家乡那些原生态的艺术形式,他们已经没有了继承的热情。这也造成了民族民间艺术难以为继、一些艺术形式面临失传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了一个民族民间艺术促进、保护、传承的基本方法,但还有赖于有更多的可操作方法的支持。因此,该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样,民间组织、高校等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中去就有了精气神。

        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进行研究,开设相应的课程普及相关的知识,培养专门的人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展示,应该说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目前有的高校设置了非遗研究机构,但能综合地开展相关项目的现在还不多。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积极投身于这项工作,利用民办学院的优势,依靠学院地处藏羌等民族聚居地所拥有的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设羌文化保护与研究专业,培训专门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学院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设立了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并将设立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目前,该院已经把非遗课程加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之中。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为了提高当地居民对于自己习以为常的那些古老的民歌、民族习俗的认识高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在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该院积极争取到了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山花奖”相关活动落户绵阳,并在绵阳举办了大型的“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通过原汁原味的民歌艺术的展示,来宣传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时也为自身教学与研究工作积累了更多的人气、素材与希望。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与实施,随着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认识的提高,相信会吸引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