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人的胎盘,自然是人的生存摇篮。自然是万物之源,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在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创造力的显现物的同时,自然也是人的诗画,自然也是人的梦境。
然而,今天诗画的自然、梦境的自然不复存在了。人摧毁自然,绿色的植被在缩小,黄色的沙漠在扩大。人口剧增,自然难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粮食和能源。人也越来越缺少纯净的水和纯净的空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四周围绕着葱郁林木的山丘,那河水欢畅泉水叮咚的故乡,都只能成为人们回忆的幻影了。
人们不仅在摧毁自然,也在疏离自然,甚至忘记了大自然的存在,听不到流云的欢歌,看不到蓝天的舞蹈,闻不到大地的芳香。人们越来越聚向城市。在城市生活的人几乎完全被自己创造的各式各样的产品和现代生活的紧张所包围。人们缺少阳光雨露的沐浴,缺少与大自然的对话。人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没有福气享受生命的狂欢。
人类居住的地球已不再蔚蓝青绿,生存的环境并不令人满意,人生的道路或多有坎坷,但我们不应疏离自然,而应走进自然,不应摧残自然,而应保护自然,不应蔑视自然,而应敬畏自然,不应征服自然,而应顺应自然。让我们亲近自然,从而欣赏妩媚,阅读文化,启迪心智,抚慰心灵,学会敬畏,获得精神自由。
一
走进自然,我们可以欣赏妩媚。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风光旖旎,山水名胜众多。走进自然,可以欣赏到自然妩媚之美。宋代诗人辛弃疾曾动情地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两相似。”台湾作家郭枫在其散文《坐对一山青》里叹道:“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的确,他们是热爱自然的,自然界的一切在他们的眼中,永远是那样的妩媚动人。他们要把自然揽入自己的怀中,他们要将心灵面向自然开放。人看自然,妩媚动人;自然看人,饶有情趣。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大自然是那么地娇美;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村民》)——大自然是那么地温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大自然是那么地和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大自然是那么地亲切。
这种娇美,这种温馨,是自然界固有的,也是人的精神赋予的。诗人满怀热情地用极其质朴的语言来描写故人农庄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成功地渲染了美丽清幽的自然环境和朴实可亲的农家生活。这种和谐,这种亲切,是日常人伦的情感,也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一座低矮的茅屋,坐落在长满青草的小溪旁边,不知是谁家的一对老夫妇,两人都是满头白发,带着几分醉意,用吴侬软语情意绵绵地交谈着。这是多么可爱的一幅村景!
二
亲近自然,我们可以阅读历史文化。
古人有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套用名人的诗句,我们可以这样打油:“人不旅游不精神,只游不读俗了人。人在旅途读文化,与书并作十年春。”
走在山水间,不单是去看水看山,而是透过自然风光,看它的文化内涵。山水文化是千百年积淀而成的,我们伟大的祖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哪一处没有引人入胜的传说,哪一处没有留下文人墨客的诗赋,哪一处不记载着革命先烈用热血保卫它的故事。
千百年来,山水风光依旧,但发生在山水间的历史,已经远去。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历史的变迁中,历史上的人物已经远去,历史的陈迹却积淀在山水之间。我们参观历史古迹,浏览名山大川,体察风土人情,时刻都在探索文化渊源,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我们到北京,登长城、看故宫,就是品味中华文化的悠久和醇厚。从某种意义上说,走进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鉴赏,是文化之旅和精神之旅。走进自然,我们可以感受祖国的伟大可爱,激励爱国热情,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豪感,增强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的力量。
三
亲近自然,我们可以启迪心智。
大自然气象万千,处处饱含不尽的生命力,蕴藏深厚的道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我们游历其中,品读山水,固然感到自然的伟大,崇拜那无比的力量,眼界为之高阔,胸怀为之拓宽,豪情为之激发。攀登高山,历经崎岖,绝顶俯瞰,众山匍匐,可使我们意气飞扬,壮怀激烈,登攀人生事业高峰。满目繁花争艳,面临东风浩荡,可使我们洋溢春意,欣荣生命,张扬生命青春活力。大自然总是含蕴活力,人生亦复如此。严寒时节,众芳凋零,唯有梅花傲然开放,“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诗人赞叹梅花的高洁清雅,以此陶冶情操,秉持高尚人格。得益于自然的启迪,诗人还会写出一些地道的哲理诗,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又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又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如“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
很多人也许会喜欢陶渊明、苏轼,陶渊明、苏轼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古今社会不同,今人不可能仿效陶渊明、苏轼的生活道路,然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人生态度得到启发。
四
亲近自然,我们可以获得精神自由。
在整个世界,除了水,人们往往喜欢的就是森林,就是自然。
森林多么美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有雨,森林有泉有湖……
森林有诗有画有情。花开花谢是诗是画是情,草长树长是诗是画是情,云聚云散是诗是画是情,月圆月缺是诗是画是情。森林是诗的世界、画的世界、情的世界。
人生存于自然之中,人对自然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人生态度的一部分。人们视大自然为精神家园,当倦于官场、污于尘俗时,他们迫切地希望回归自然,从而净化心灵,获得精神自由。现代人生活在工业文明社会中,工作、休息的环境基本上已脱离自然,被困在高大密集的水泥森林中,头上只有一小片灰色的天空,没有新鲜的空气流动,无从感受自然美。在现代的钢筋水泥中,渴望回归自然;在污染的环境中,羡慕清新纯净;在防不胜防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呼唤放心食品;在都市的奔忙喧嚣中,需要身心宁静。我们应该淡化追求,保持内心的淡泊宁静,走向郊野,比古人更具有回归自然的迫切感。
五
亲近自然,我们可以使心灵得到抚慰。大自然多姿多彩,无论名胜奇观,还是寻常景色,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处处充溢着美。现实生活中,鲜花与荆棘同在,阳光与风雨并存,成功与失败共荣,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会有不幸、失意,心情会有苦闷忧伤。当人们试图排遣郁闷,欣赏大自然的美时,聆听到“山水清音”,就会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临风把酒,其喜洋洋者矣。只要心态宁静,暂时忘记杂事,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同样可以发现美、欣赏美,会心而乐,莞尔而笑。
我们还是学学古人贤哲在遭受挫折时如何自我解脱、聊以自慰的。孔子跟学生聊天,曾皙(点)讲:“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说:“吾与点也。”孔子欣赏曾皙讲的境界,就是人去除整个的束缚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天人共生、人天同语的格调、境界。人和宇宙浑然一体,人在这种境界中就会得到精神安慰、实现生命超越。
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吧,也许你会看到那冬天的山野、小溪被冰层覆盖,树木树杈被银冰封塑,白雪把土地裹得严严实实,严冬冷酷地统治万物。可你知道吗?就在此时,春天的脚步正在从远方无声地走来。不久,那喑哑的小河将唱起欢歌,那雪下的小草将露出稚嫩的小脸,树枝将吐出嫣红的花朵……看到这些,或许你苦闷、压抑、绝望的情绪能得到缓解,你的心灵能得到抚慰,从而满怀信心地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