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8日 星期一

    社区养老急盼社会资本加盟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18日   02 版)

        日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学生,以苏州市社区养老服务作为调研对象,历时一年多,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走访社区,撰写了数万字的调研报告,就完善当前社区养老服务提出建议。调查发现,面对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单纯依赖政府主导的社区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需要,急需社会资本的介入和参与。

        高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缺乏

        苏州作为提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据统计,目前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26.8万人,占人口总量的比重达到20%,而且老龄人口每年正以0.3%至0.4%的速度增长。参与调查的苏大学生向市内50周岁以上的群体随机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4份。调查显示,仅有35.2%的老人对当前社区养老服务表示满意。

        “产生这样的调查结果,究其原因是由于社区养老服务无法满足老人们的养老需求。”参与课题调查的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大三学生耿亚男说,如今老年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都大大提高,权力意识和消费观念都有了一定变化,高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也相应增多。

        调查者发现,家务、打扫卫生等低层次服务居多,也基本能契合社区老人的需求,但在上门护理、老年人饭桌或送饭、陪同看病和服务热线等更具个性化的高层次服务上,需求远大于社区供给;而法律援助方面,社区的供给则远远大于老人需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调查显示,当前社区急需的依次是营养师(19.5%)、照料人员(16.1%)、护理指导员(14.9%)。

        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与老人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的老年人,“保健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高层次养老服务的需求度就越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层次逐渐降低,以“家务服务”等居多。

        “其实老年人十分渴望情感交流,我们调查统计后发现,老人们结交朋友和聊天的意愿分别达到81.2%和78.7%。特别是50岁至70岁的老人对情感交流的需求非常强烈,他们也是未来数年内社区养老所面对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这方面的需求不应该得到忽视。”耿亚男说。

        社区人手不够 专业人员缺乏

        苏州市平江区桃花坞街道目前承担着全区56位老人的社区服务工作,街道主任助理樊晓怡说,承担社区养老服务的人员在20位左右,多数是下岗职工,经过一些家政及救护专业知识培训。“现在家政人员的收入很低,如果一人一天只做一家,一个月才拿400多块钱,我们只能通过整合,力争让每一位家政人员能做到1对3或者是1对4服务,提高家政人员的收入。”但要整合,还需要考虑社区服务人员能否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到一对多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与需求不匹配,最主要的原因是社区人手不够、专业人员缺乏。在调查者进行抽样调查的苏州市25个社区中,仅有10名工作人员取得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社区服务人员大多是下岗再就业员工、退休职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服务人员相对素质较低。社区之间在养老服务中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状态,也造成资源的浪费。

        社区养老应发挥社会资本效用

        苏州社区养老服务目前还主要由政府推动,然而面对如此庞杂的养老需求,单纯依靠政府做好社区养老工作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参与该项调查的指导老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宋言奇认为,可以大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企业以“加盟单位”的形式融入社区养老服务。

        “街道和社区可以与一些有资质、有品牌的服务企业洽谈,集体购买服务,送货上门,既达到保证质量与整合资源的目的,同时又可以提供比市场服务更低的价格,给老年人带来很多实惠和福利。”宋言奇认为,可以对老人的类别与需求进行分类,弱势群体的老年人服务可由政府买单,其他类别的老年人则可由“市场”满足其需求,其中的一部分经济富裕的老年人,对于拉动“银发市场”也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引导他们树立“花钱买服务”的消费理念,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来改善生活质量。

        “社区养老不同于机构养老,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社会资本。社区拥有的非正式网络,能够在养老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耿亚男介绍说,这次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3%的老人愿意参加由社区组织的正式老年人活动,有67%的老人愿意参加由老人自己组织的非正式老年人活动,这说明有相当部分的老年人希望能发挥自身余热。“我们一直以来都把养老事业当作社会对老年人的‘施惠’,却忽视了老年人的自身潜力,事实上社区邻里老年人之间的互助不仅能解决部分生活问题,还能起到精神慰藉的作用。”

        宋言奇教授认为,可以适当把一些社区公益事业交由老年人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管理上的低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彰显“老有所为”的理念。还可以尝试实施“养老时间储蓄制度”来推动老年人互助,即年轻人与低龄老年人为一些高龄老年人服务,其服务通过记账形式储蓄起来,报酬以时间计算而不支付现金,在将来服务人员年老时也可以享受相应时间的服务。“当然实施这项制度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社会诚信体制的基础之上。”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丁 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