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简历:两岁时母亲病故,父亲再婚后,她与奶奶相依为命;9岁时,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最终全身瘫痪;15岁时,奶奶去世,她进长春市社会福利院;19岁时,她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印刷;20岁时,她已经阅读了数十本文学书籍,完成了近300篇文字作品,约60万字。
虽然和李玲在网上交谈过,初次见面,记者还是吃了一惊。
这个20岁的短发女孩,身高仅有一米左右,身体还停留在9岁患病时的样子,四肢严重变形。
记者仔细看李玲左手能活动的三根手指和右手能活动的两根手指,她就凭这样的条件尽情书写着人生的故事。
幸运——找到适合自己的爱好
提及文学,这个腼腆的姑娘就打开了话匣子。“‘坚强’是别人给我最多的评价,可我自己并没觉得,我只是找到了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爱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刚被送进福利院时,李玲消沉过一段时间。“我不恨爸爸,是我拖累了他。那个时候只是想奶奶,觉得生活无望,什么事都不想做。”李玲回忆道,“差不多一年后,有位姓孔的叔叔来看我,放下本《弟子规》,一周后我就背下来了。”从那以后,在长春市一汽工作的孔先生就特别留意这个性格倔强、勤奋好学的小姑娘,经常送些文学书籍过来。
《基督山伯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福利院里有什么书,李玲就读什么书。“开始只是看个热闹,好多地方都看不懂,”李玲说,“我从小就没进过学校,只和奶奶学过为数不多的汉字。”福利院的国阿姨给她买了汉语词典,大学生志愿者帮她找来了几本高中语文课本。李玲开始从基础自学,“就是那些高中课本,对我的帮助特别大!”李玲又拜托大学生志愿者为她凑全了所有的高中语文书和配套练习册,一边读课文一边做练习题,语文功底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后来她又学习了高中历史和政治,并阅读文学史。
“文学就像为我量体裁衣的爱好,不用走,不用动,躺在床上就能看世界。”李玲眼神中饱含希望。
感谢——支持改变一个人的轨迹
“孔叔叔开始叫我写日记时,我相当不情愿了,一个卧床的病人有什么可写,没想到这第一篇日记写了1000多字,还难以停笔。”李玲喜欢上了记日记。慢慢地,日记难以承载李玲对生活的描述和感悟,她开始创作文学作品。
去年,李玲结识了一个杂志社的副总编王老师。王老师对李玲的作品进行了专业指导,并鼓励她投稿。“第一次看李玲的稿子,我挺气愤,3000多字的文稿,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是对的,都是点儿,话也不成话。我和王老师说以后这样的稿子不用关注了。”同在杂志社工作的杨湃说。王老师给杨湃讲了李玲的故事,她才知道,那稿子是李玲用别人给的手机,一个拼音一个拼音敲出来的。第二天,杨湃就把李玲3000多字的稿子彻底修改完了。如今,两人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长时间的卧床阅读损伤了李玲的视力,架上银丝边眼镜的她更像一位文学青年了。半年前,孔先生的朋友送来的一台笔记本电脑,不仅改变了李玲在纸面上艰难挪动笔迹的写作方式,也为李玲与外界沟通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现在,李玲可以把头垫高,把电脑放在腹部敲字,电脑下面是她用废纸壳自制的三角型固定架,李玲开玩笑说:“哪天我也申请个专利。”
李玲说:“如果没有这么多人的支持,我走不到今天。别人有力的支持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愿望——帮助更多残疾人成就梦想
李玲特别认同自己曾经看过的一句话:“所谓爱好,第一要适合自己;第二能带来成就感;第三可以从中获取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福利院里不愁吃穿,不缺药品。一个残疾女孩要钱干嘛?李玲笑了:“在网络里,我结识了很多残疾朋友,我们分享成长经历和生活感悟。虽然很多残疾朋友没有被家庭遗弃,但因治疗花费了家中大量积蓄,他们已经没有财力去学习一项技能了。”
再过几天李玲的一笔稿酬就会邮到福利院了,她已经计划好给一位同样爱好文学的残疾朋友小张邮寄一套高中语文课本,还要为福利院里的老人们买些水果和营养品。
43岁的疗区护理员李玉华阿姨说:“一个写字都困难的孩子,能写出这么多文章真是太不容易了。更难得的是成功了,她还能为别人着想。”听了李阿姨的话,与李玲同屋的60岁的徐大娘不停地点头称是。
在李玲的眼里,很多残疾朋友都比她更了不起。她所做的不过是她喜欢做的,是大家把她一点点的成绩都夸大了。李玲说:“一切才刚刚开始,我还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还想着和朋友们成立一个残疾人培训班,帮助残疾人学到一技之长,像健全人一样成就梦想!” (本报长春4月17日电 本报记者 曾 毅 特约记者 任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