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5日 星期五

    雷锋精神的延续和发扬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5日 10版)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书林 :

        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的同学在看到李宝元同学病逝、家长家境困顿的情景后,决定承担起当子女的责任,他们在毕业前决定:“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他们写信给李宝元同学的家长:“宝元虽然去了,但我们仍在,二老以后的生活费用将由我们来承担。我们明年就毕业了,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完成,您二老一定要坚强起来,好好地活着,才对得起宝元和大家。”

        他们不但这样说,并身体力行15年。这些非亲非故的同学们给这位陷入感情痛苦和经济困难的家长写了56封信,寄出了15张汇款单。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总是有这样一群人,本无责任,却要主动承担责任,不是儿女,却显得胜似儿女。有人说这是河北青年和河北人民的骄傲,但这更是社会主义祖国和全国人民的骄傲。这个事迹应该成为我国新时代的道德模范。

        河北农大数名毕业生的事迹提出了一个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问题。这就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引发的浮躁之中,在追逐金钱和物质财富的横流严重模糊了人们的价值观的情况下,河北农大的这些同学们在追逐财富和坚守精神文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之间,做出了毅然选择。这说明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延续了60多年之后,尽管有类似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之类的冲击,我们的一代代后人毕竟还是坚守着这个社会最宝贵的东西,并使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甚至发扬光大。这不是什么80后、90后的概念能够隔断的,也不是什么抽象的人性或什么所谓的“人类之爱”能够揭示清楚的。这是新中国60多年的现实生活的结晶,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在人们心中生根的反映。

        河北农大的同学们的这种事迹,可能对于当今青年本身是陌生的,但是对于新中国的年长公民并非陌生。上世纪60年代,我们国家出现了雷锋,他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雷锋也是对自己的战友的家庭困难十分关心照顾,经常默默无闻地寄钱给战友的亲属,以解燃眉之急,而且从来不留姓名。上世纪70年代以后,也出现了默默地为困难青年寄钱的人而不留姓名的事情。这些事迹,我们大致上可以概括为雷锋精神。今天,河北农大的同学的事迹,实质上就是。如果有人说雷锋精神过时了,那就请看河北农大的同学的事迹吧。这就是活生生的雷锋精神。虽然这个事迹的报道出现在毛主席关于向雷锋学习的号召纪念日之后,但我们仍然可以认为这是对毛主席3月5日学雷锋号召的最好的纪念。

        现在,面对社会风气的复杂化和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教育工作者在某些场合,做出了一些不严谨的结论。我们现在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相当的比例就是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不能说缺少这方面的教育。问题不在于缺少这种教育,而在于这种教育被社会的其他思潮和势力挤压,被不健康的成人社会风气所侵染,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更好地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变成制度化、稳定运作的机制,这才是纠正社会风气低落和弘扬正气的正道。

        河北农大毕业生把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好事,一做15年,虽还够不上一辈子,但已经足以感动中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