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1日 星期一

    “创新,创新,还是创新”

    ——福耀集团跻身世界汽车玻璃行业第二位的秘笈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11日   07 版)

        透过车窗,你能看见美丽的风景。透过福耀,你能发现创新的魅力!

        在1987年成立之初,福耀集团只是一家总资产仅600多万元的小企业。如今,福耀集团已跻身世界汽车玻璃行业的第二位,不但在国内形成了一整套贯穿东南西北合纵联横的产销网络体系,还在美、日、德等汽车大国设立了商务机构。

        被誉为玻璃行业“华为”的福耀,它的崛起靠的是什么?

        “创新,创新,还是创新。是坚持不懈地以完善自我、高效发展为目的的创新。”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汽车玻璃闪耀着“中国创造”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汽车玻璃80%的供应被来自日本、英国、法国、美国的四家行业巨头所垄断。1987年,福耀从一家做水表玻璃的工厂进入到汽车玻璃行业。由于起步较晚,基础也很薄弱,当时的福耀和世界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

        上世纪90年代初,福耀首次进军国外市场便惨遭“滑铁卢”——因为技术不过关,产品全部被退回,赔偿金额超过60万美元。痛定思痛后,公司决心在技术升级上苦下功夫。福耀不惜代价,高价引进制造设备,并投入巨资,研究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培养了一大批专业设备制造人才。

        “引进消化帮助福耀进入了国际市场,但要和玻璃行业的国际大鳄竞争,福耀还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要由‘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创造’。”公司副总裁白照华这样对记者说。

        2005年前后,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福耀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全面创新的阶段。

        为满足客户对玻璃型面、光学性能越来越高的要求,福耀自主研发出快速连续钢化炉,用于生产汽车边窗玻璃。这种设备原本的技术被一家国外汽车玻璃企业垄断,并且申请了专利保护。福耀的技术人员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反复研究和调试,突破了专利壁垒,寻求到了替代的方案,开发出一种弯曲成型钢化技术,可以使汽车玻璃的弧面更加均匀平整,并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光学性能和曲率均匀性。这一技术弥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先进技术行列,为国内玻璃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目前,福耀申请的中国专利已有164项,授权使用的达到109项。如今,福耀汽车玻璃完全可以说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其专利实施率达到100%,专利产品销售额比重提高到82%。

        从设备、工艺、产品的研发到产品技术、设计技术、前沿技术的开拓,福耀的全面创新有力地保证了集团在国际同行业内保持领先,构成了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流淌着“全员创新”

        如今,创新已化为福耀流动的血液,成为企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2008年9月,面对来势迅猛的国际金融危机,福耀把自主创新进一步上升为化危为机的企业战略。同月,福耀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创新进行奖励,“福耀集团首届创新奖”评出,104个项目获奖。此后,创新奖被设立为集团的固定奖项,一年评选一次,鼓励那些优秀的创新项目和专利。

        2009年底,集团第二届创新奖获奖名单出炉,共有78个项目戴上了荣誉勋章。

        今年1月,118个项目获得福耀集团第三届创新奖。

        创新奖的评选不但是对福耀创造力的年度盘点,更是对不断实践、无畏挑战的创新精神的嘉奖。

        如今的福耀,全员创新已成为一种内在的企业文化。这个文化号召全体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持续创新,比学赶帮,踊跃革新。

        蒲文是福耀重庆公司夹层包装车间的一名包边工人,他在工作中发现公司用进口的3M绝缘胶来做防护胶,而且是一次性使用。蒲文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他骑着自行车跑遍重庆各个市场,自己掏钱,找各种材料回来做实验,最后,成功用一种国产保护膜代替了进口材料,为这个产品节省了大量资金。

        根据统计,在历届福耀创新奖的获奖名单中,一线工人的获奖率超过了50%。

        骨子里铭刻着“学习型企业”

        福耀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背后,是学习型企业的有力支撑。    

        企业虽不是学校,但知识却可以在这里付之实践,并产生收益。其实,企业又是所学校,只有在这里才能深入现场,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每个福耀员工进入公司,都要接受全方位的培训,不但要掌握岗位技能,还要了解学习企业的历史、企业的宗旨。每年研究人员都要出国参观机械设备展,参观回来要举行交流会。学习机会在福耀不胜枚举。可以说,福耀真正把学习型企业贯彻到了骨子里。

        福耀的“学习型”还体现在公司内部无处不在的创新小组上。集团对分厂与部门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进行精益生产管理培训。接受培训的员工利用工余时间,接受近40门课程的学习考核。在培训过程中,全体员工以组为单位自由组队,建立多个创新改进小组,对企业相关问题点展开攻关,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益。福清制造三厂的一个小组,通过攻关,顺利实施了“提升SA后挡钢化成品率”这一改进项目,将产品成品率由原来的77.93%提高到92.89%,增加了300余万元的财务收益。

        创新无止境。福耀的目标是:通过持续创新,争取做到全球第一。

        透过车窗,福耀创新的风景还将一路延伸……(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