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8日 星期五

    素质实验 让学生不为应试学习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08日   16 版)

        3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北京八中智力优秀学生综合素质开发实验班(简称:素质实验班)开始进入为期一个多月的2011年招生报名阶段。这是这个实验班自去年开设以来将要招收的第二届学生。

        北京八中素质实验班与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简称“早培班”),作为北京市2010年针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而出台的一项重要举措,从一立项就受到了多方关注,毕竟,在“钱学森之问”的质问下、在无缘诺贝尔奖的尴尬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教育必须破解的难题。

        其实,高等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已有多年,但是,多方表达出的意见表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不是高等教育这一阶段的事,基础教育如果不能与之接轨,拔尖创新人才辈出的局面很难形成。那么,在这样的期许下,“早期培养”承担的不只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资质优秀学生进行适当培养,它同时还承担着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田的功能,其基于对当前基础教育反思的一些探索与尝试,意义重大。

        那么,“早期培养”究竟在探索和尝试什么?记者近日对北京八中素质实验班负责人程念祖老师和班主任王芳老师进行了采访,从而有了初步了解。

        改变“教、授”传统,注重启发

        记者:据了解,素质实验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革,请问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程念祖:在素质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自学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改变过去那种“教、授”传统模式,鼓励学生在对待知识时要有审视和批判的眼光。我们认为,知识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接受过程,因此,素质实验班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上注重启发,让学生去悟,这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所提倡的自己主动去同化的过程。

        王芳:比如在写作教学上,我们不会过早地给学生以框架,更不会让他们“套写”作文,而是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进行一些想象训练、逻辑训练。例如在上植物课时,正好班里养的一盆绿萝死了,我们就启发学生想象班里来了一盆杜鹃,杜鹃恰恰是绿萝的表亲,让他们充分想象,来写作杜鹃到来之后可能发生的事。学生对这样的写作就很有热情。

        “基础”重要,“建构”更重要

        记者:那么素质实验班在课程上是如何设计的?

        程念祖:因为规定这些学生要参加中考,我们在课程设计上分几块进行。一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尤其是中考考试科目,我们进行了整合与调整,减少课时,但内容上不减少。二是非考试科目,我们地理只开自然地理课,把人文地理与历史放到一起开了一门“历史与社会”课,另外,音乐、美术课全程开,体育课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外,加入每周半天去野外的自然体育课。三是我们开了一门“综合自然科学”课,也称综合理科,将物理、化学、生物综合起来。四是我们开了学习方法课,结合实际培训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还有中华典籍选读课、一周三节的阅读课,每天一节自习课,每学期一周的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课。五是我们分年级段开了一些课,第二学年下开少年逻辑学、第三学年开少年哲学、经济学、第四学年开少年法学。

        记者:如此设计,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何联系?

        程念祖:以综合自然科学课为例,开这门课我们希望达到三个目标,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一是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操作的脚手架,二是培育他们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三是勾画自然科学各科粗线条的知识结构。过去我们强调“打基础”,将知识进行精细分割,往往学生学一门课,到了最后才知道学什么。这有点像过去建房子,先挖地基,然后一层层码起来,如果是建平房,这样的方法还可以,因为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可以想象到。但当今的科学学习,只用这种方法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用建构的方法,同时在多个层面开始施工,要让学生既了解科学的全貌,又要了解各学科前沿状况和彼此间的交叉状况,在学习中既了解专科知识,又能对不同学科进行横向综合融会贯通。这样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

        程念祖: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有其优势的地方,但是必须看到一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比如,学的知识多,但实践动手能力差;重数理,轻人文社科;重考试、名次、分数,轻知识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太少;德、智、体发展不协调。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但不是围绕着读书,而是围绕着考试、解题转,把学习当作升学的敲门砖,如此培养的是考生,而不是学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之一,我们可以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跳出这一怪圈,做出自己的探索,去培养学生,而不是考生。

        记者: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名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程念祖:有无良好的道德操守,有无求知欲,有无充分的自信心,有无执著的追求,有无追求理想的精神,有无坚强的意志和团队精神,有无健全的人格。

        早期培养存在一些困境

        记者:自去年招收第一届学生,早期培养已运行一年,你们认为运行情况如何?

        王芳:八中少儿班26年的办学经历让我们有些底气来做这件事,但我认为目前早期培养还存在着一些困难,最主要的是教材整合方面。 

        程念祖:一年下来,学生非常喜欢这个班,学习比较自觉。说到难度,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讲求专业化,知识间横向联系、融会贯通的能力不强。就拿自然科学课来说,传统的物理、化学因为知识结构专一,很难担当起来,倒是生物老师各方面有所涉及,所以这门课由生物老师来教。同样的问题,在文科上也存在。

        王芳:是的,生物、物理、化学整合在一起,是对的。但是,能把这些整合在一起的师资却是缺乏的,对于文科来说,能把文学、哲学、历史、逻辑、法律、经济等方面整合到一起的师资,也是不多见的。所以,早期培养还处在一个探索和尝试的实验阶段,还需要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

        本报记者 王庆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