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7日 星期四

    光明述评·创先争优 学好典型①

    追求纯粹是一种美

    ——一谈学典型学什么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07日   01 版)

        编者按 翻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篇章,无数英雄和典型人物熠熠生辉。从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到郭明义、沈浩、杨善洲……他们的光辉形象宛若灿烂的群星,闪耀在祖国的星空。他们的事迹鼓舞着我们向前,成为一代代人学习的好榜样。近年来,新闻媒体推出众多典型人物,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如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胡锦涛和中央政治局其他八位常委近日都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出指示,强调要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先进人物、典型人物各具特点,又都有着共通的地方。那么,学典型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本报从今天起连续发表述评,阐述典型人物精神世界的闪亮之处,与读者一起思考如何汲取榜样的力量。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身份很简单:干部,农民。他的一生只在这两个身份里转换。无论当干部还是做农民,他始终不脱共产党人的本色。数十年来,他不享个人清福,一心为百姓造福,赢得广泛赞誉。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批示,称赞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并号召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中组部作出决定,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

        好党员,好干部,一个“好”字点出了榜样最真的本质。很多时候,最简单的词往往最饱含感情,最富于深意。当老百姓念着一个人的“好”,道出一声声“好人”,我们就能感受到好人的力量。这个时候,我们也不用费劲去归纳好人的特质,只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便可明了好人该是个什么样子,比如杨善洲、郭明义、雷锋,再比如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

        这些好人“好”在哪里?其实,说来也很平常:他们都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职的事,都是随时随地、无怨无悔帮助别人做事。也许,很多人在一时也能这样做人做事,但榜样的不平常在于他们用的是“一辈子”——无论多大的责任,无论多小的琐事,他们都用一辈子的心思去担当,都用一辈子的生命去坚守。

        榜样们的“一辈子”是令人敬仰的,但在他们的生命词典里,最恰当的形容不过是“天真”和“简单”。

        说天真,是因为他们的“好人好事”就像是从自己身体里散发出来的,自然而然,绝无半点矫饰;而说简单,是因为他们不为名缰利锁羁绊,只是默默做他们认为该做的“好人好事”。本质上,天真和简单就是一种纯粹的心态,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样的人不虚伪不造作,不尚随波逐流,不屑蝇营狗苟。这样的生命形态“发乎心”,“止于行”,装是装不出来的。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临终前向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样的一辈子,纯粹得如此彻底,以致任何言语的评价都会显得有些绵软无力。

        同样,“铁人”王进喜一辈子在油田里战天斗地。当年打井时,缺少机器就用肩扛,没有水管就用手端。在极为困难的环境里,他不计生死得失,只是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铁人”的“铁”,就是“铁”在他对集体对国家一心一意的奉献。

        老实说,对于这样天真得彻底、简单到极致的生活与人生,有人是心存怀疑乃至不屑一顾的。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社会,灯红酒绿,人情世故,你来我往,哪里少得了私心杂念,哪里躲得过人事牵扯;因而,榜样们的纯粹多少是一种不可理喻的顽固,是一种不通情理的偏执。因为这样一种社会观念,不少人在面对榜样的时候也老问,为什么坚持做“好人好事”那么多年?每到此时,榜样们的回复同样纯粹得让人信服。

        “雷锋传人”郭明义,常年坚持捐赠、献血、无偿加班、义务劳动,感动了许多人。在面对“为什么”时,他多半只是打哈哈,实在被“逼”得厉害,也只挤出简简单单的一些话——因为见不得别人受苦,因为做好事挺快乐的,因为想帮助别人改变命运。还有比这更好的理由么?他的纯粹让提问黯然失色。 

        数学家陈景润,当年被称为“痴人”、“怪人”。他蜗居在六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最终获得突破,成为离破解“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人。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在陈景润那里,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是那种看似傻里傻气、不合时宜的执着,然而又有什么能比这更有说服力呢?

        事实上,试图解释“为什么”的努力也有些多余。要理解榜样,他们多年的行动不就是最好的解释么?面对他们的执着和坚持,寻求“解释”的发问恰恰是内心不自信的一种表现,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为什么”的追问与其说是我们要为榜样们的行事找一个理由,还不如说是我们要为自己的不够纯粹找一个自我安慰的借口。

        毫无疑问,榜样都是追求纯粹的人,纯得彻底,纯得可爱。航天科学家孙家栋一生秉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水稻只有一个含义——生命。独臂英雄丁晓兵信奉一个真正的军人就要“平时忘我,战时忘死”。信访局长张云泉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1号接待员”。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解放军优秀档案专家刘义权“一辈子爱档案,干档案”……这些先锋模范,职业互有不同,但他们朝着人生方向孜孜不倦、勇往直前的精神却是一致的。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他们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放得下功名,总是敢作敢当,决不轻言放弃;而最终,他们成就了事业,也成就了自己。

        纯粹并不是完满,而是一种境界,一种美。纯粹意味着高昂的精神状态,是理想信念的无比坚定,是道德情操的无上崇高,是真善美的天然融合。所有的榜样,都不是完人,但他们对纯粹的追求,却显现了境界之高和人性之美。追求纯粹的人,为了他所认定的价值,会全力以赴地付出,会矢志不渝地坚守,会无怨无悔地“吃亏”。因为坚如磐石的信仰和修养,他不会为了利益得失而丢掉自己的理念,也不会为了一时荣辱而放弃做人的原则,更不会为了迎合偏见而降低行为的标准。以通常的眼光看,这样的人往往很较真,认死理,眼里揉不得沙子,脾气执拗得惊人。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人,才可以在诱惑面前不改色,在苦难面前不低头,在庸俗面前不苟且。他们有明确的方向,有坚定的步伐,有坚强的意志力。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榜样就是这阵阵“清气”,能够澄滤精神的“余滓”,引导人们走入“杳然”的境界。在榜样身上,我们感受到核心价值的凝聚力、传统美德的吸引力以及高尚人格的感染力。这是一种藏于平凡的力量,也是一种超乎平凡的力量。一个社会,榜样的意义不只在于他们独特的贡献,更在于他们在大众中引发的精神启示和影响。学榜样,学先进,就应学习他们对于纯粹境界的不懈追求,学习他们片刻不停的精神修养。只有融入榜样的精神境界,他们才不会显得太高太远,而能成为人们亲切的、感人的人生路标。

        世界上什么最幸福?在面对榜样的时候,我们都不免会这样扪心自问。杨善洲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了。我们应该知足了。”郭明义说:“看到别人苦我心里也苦,看到别人乐我也觉得乐。吃喝玩乐都是过眼云烟。人活着,得干点有用的事儿。”这样的幸福观和人生观源于内心,见诸行动,很朴素也很高尚。而这,正是所有榜样的精神特质。他们追求着,他们辛苦着,他们也幸福着。

        本报记者 钱建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