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文交所的两件艺术品坐了一回“过山车”。《黄河咆啸》与《燕塞秋》这两只曾创下在29个交易日疯涨1716%与1705%纪录的“牛股”,如今已经风光不再,目前正被一窝蜂地抛弃。画家白庚延当初在创作《黄河咆啸》和《燕塞秋》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两幅作品在短短一个多月里,身价一度达到张大千、齐白石两位大家作品的三倍。曾疯狂追逐这两幅作品的投资者也一定没想到,一周时间内,原本市值上亿的两幅作品,开始出现大幅下跌,每日徘徊在跌停的边缘。
有专家表示,天津文交所炒作的是实际永远无法兑现的权证。将文化艺术品切分成一定的份额进行交易,实际上是让交易者拥有实物的部分权益。与一般的权证不同,艺术品权属具有不可分割性,将艺术品份额化之后进行市场交易,实际上就是一场永远不可能获得实物的虚拟资金的击鼓传花游戏。
现代艺术成了资本的宠儿,资本竟能疯狂地切割艺术。金钱似乎成了艺术的唯一标准,市场上卖出高价的作品就是优秀作品。难怪主持人倪萍的一幅画也能拍卖出118万元,她解释说,艺术与金钱无关,那是慈善拍卖!脑子稍微正常点都明白,这哪是画儿钱,这是人家的爱心价!
中国有着最庞大的艺术家后备队伍,成千上万的艺术青年在像北京宋庄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忍受着当下的清苦,憧憬着资本的关注。他们心中不仅装满了浓墨重彩的画卷,而且还构思着一张张清晰的线路图,这个线路图由经纪人、策展人、画廊、拍卖市场等错综复杂地连缀起来。笔者认识的一位宋庄的年轻画家,他的妻子兼经纪人关心的是:“他的画行吗?”他的画能否像“杰出”画家一样获得用美元标价出的成功。
比如说,像当代画家叶永青那样,画的一只堪称“简陋”的鸟竟然拍卖出了25万元的高价。许多人说,当代艺术的门槛已经低得不能再低,当代艺术的价格却高得不能再高。面对看不懂的千奇百怪的天价艺术作品,人们不禁质疑,这个真值这么多钱吗?这真不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吗?
天津文交所将不可切割零售的画作创造性地切割零售了,的确是一个天才的创意,不过这依然难掩艺术品收藏市场巨大的资本泡沫。中国现代艺术的天价是众多西方收藏家助推的,当这些收藏家开始出售手里的中国艺术作品的时候,这种质疑之声就从窃窃私语变成了众生喧哗。
纵观全球艺术品市场,明显的对比就是外冷内热:国际上总体偏冷,中国总体偏热。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开发方面受到的质疑越来越多,资本也越来越谨慎。从2007年开始,不断有消息称,外国收藏家将抛出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2009年10月,美国收藏家霍华德·法伯将所藏的44幅中国当代绘画全部送拍;2010年4月9日进行的香港苏富比拍卖活动中,全球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机构之一仕丹莱收藏基金将手里的108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悉数抛出……
反观中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中国的传统书画就完成了由低迷向复苏再狂飙突进的过程:2010年5月17日,张大千画作《爱痕湖》才刚刚以人民币1.008亿元价格成交;6月3日,黄庭坚书法作品《砥柱铭》以4.368亿元的总成交价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中国艺术品投资跃入亿元时代……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热,反映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逆势上扬,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此外,通胀压力使得过剩的资本涌入了艺术品市场,资本的大火照亮艺术品的“钱途”,也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有人预言:一旦西方收藏家囤积手中数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抛向市场,却无法“套现”,整个当代艺术市场将可能迎来一次较大的震荡,甚至有崩盘的危险。但大量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西方收藏家希克却不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有崩盘的危险,因为“中国应该还有20年的经济增长期”。
应该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力的日益强盛,使得一些人有能力用手里的闲钱来购买、收藏艺术品。此外,投资资金的转移,部分原来投资房地产、股票及其他行业的资金流入到艺术品市场;中国文化的价值正在被发掘与重新评估,很多手中握有闲散资金的人为了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的需求,也将资金投入到书画的收藏中。
然而,艺术有艺术的规律,资本有资本的原则。在资本投影下被无限放大的艺术应回归其收藏价值的本性,而被通货膨胀预期逼迫的资本也应回归理性,慌不择食不但会糟蹋了一桌美味,也会被鱼刺卡住喉咙。中国艺术品市场要夯实自身基础,让资本真正发挥有效的资源整合作用,推动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发展,而不是让资本“玩弄”这个市场,过度榨取这个市场的价值。
本报记者 郭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