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今年2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夏宁邵开心地走上领奖台,他所领导的团队——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研究中心获得了“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
46岁的夏宁邵有资格自豪,自从1995年组建以来,这个团队就一直在加速前行,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然而,就在1995年前,只有中专文化的夏宁邵,还只是湖南娄底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科的一名医生。
“臭脾气”人才的避风港
每隔一段时间,厦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夏宁邵带领的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科研团队,就有成果诞生。截至目前,他们已经研制出16种检测艾滋病等重要病毒的试剂。与此同时,在周期更长、难度更大的疫苗研制领域,他们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戊肝疫苗也即将上市,研制出的国内首个宫颈癌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1995年,夏宁邵来到厦大,组建了一个生物技术研究实验室。而他在此之前,是湖南省娄底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普通医生,只有中专学历。这位毫无背景的年轻教师,还是被校方高层“看上了”,其中之一是时任厦大副校长、现任厦大校长的朱崇实。夏宁邵回忆,当时朱崇实分管人事,时不时会打电话给他,问:小夏,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吗?后来,朱崇实出国考察,他还特别把夏宁邵“托付”给后来的厦大党委书记、校长陈传鸿,请他留心关照。
陈传鸿当年做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对夏宁邵团队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把校园的一幢独立小楼留给当时还是生物系的一个课题组的夏宁邵团队。陈传鸿对夏宁邵说:你的脾气比较臭,但是个好人,你在这里独立干事情,没有人会来打搅你,好好干!
正是有了这样的“护航者”,夏宁邵得以专心投入于科研工作,带领团队不断取得让人瞩目的新成果。
考核不看论文发表数量
拥有优秀的创新团队,是长久保持科技创新领先地位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厦门大学为夏宁邵和他的团队创建了一个疫苗研发的和谐空间,吸引了来自国内各地乃至世界的优秀人才加盟。
在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研究中心,平等、团结、敬业,鼓励质疑,团队协作是最核心的价值观。中心不认可量化评价指标,考核时,员工不分等级、不论资历,不看论文发表数量,考核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中心的贡献大小,如果贡献大,哪怕做的是基础性和服务性工作,也会被评为优秀。
2000年,中心从香港大学引进了在病毒学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吴文翰教授,为中心整体架构的顺利搭建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在美国国立卫生院任职多年的史维国教授与中心的团队文化与创业氛围发生了共鸣,下决心全职来到中心工作,协助中心迅速进入了国际顶尖同行的视野,并逐步形成了“以我为主、平等互利”的多层次、多方位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现在,中心团队已经从十几个人扩大到一百多个人,从当初不引人注意的小实验室发展成为国家级研究中心,中心将在诊断试剂和疫苗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
群星荟萃的大学
近年来,厦门大学先后引进了一大批重量级人才,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不断迈向新高。这些引进的人才中,除了夏宁邵外,还有韩家淮、林圣彩等 知名学者,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都是大名鼎鼎的领军人物,但要论在社会上的知名度,那还得说是易中天教授。
易中天认同一点:厦大是我的福地。他最满意厦大的地方是“环境宽松”。他说,至少对我,厦大是“开了口子”的——我在厦大完成了额定工作量后,不报课题、不报奖、不发论文,也没人来干预我,没人用教条主义来压我,没人要求易中天要和别人一样,这就很了不起。
易中天成名后,很多人都质疑他天天往外跑,还上什么课。易中天说他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标题是“厦大校长朱崇实力挺易中天”。在他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量后,即使频频外出做报告,厦大也没有人因此找他“谈过话”。他说: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有宽松环境、自由空间,这些方面厦大都有。易中天认为,厦大一直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对待他,这表现出一所大学的胸襟。
201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将迎来建校90周年华诞。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的厦门大学,自建校之日起即坚持把“出类拔萃、真才实学、堪为师表”作为选人用人的根本标准。经过90年的思想解放、海纳百川、广求贤才,一种人才辈出、群星荟萃、“百舸争流千帆竞”的生动局面正在厦门大学蓬勃兴起。(本报记者 马跃华 通讯员 李 静 佘 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