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5日 星期五

    地震、海啸、核泄漏、洪水、干旱,人在认真思考如何面对大自然的时候,艺术作品当然不应该缺位——

    生态影视的困惑与超越

    刘文良 《 光明日报 》( 2011年03月25日   14 版)

        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处境呈现出急剧恶化的态势。生态、环境、自然,日益成为众多媒体经常使用的关键词。生态保护事关宇宙万物的生死存亡,事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介宣传,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也才可能成为现实。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光影媒质、数字技术和幻象特效等优势而成为塑造、传播生态环保理念最为形象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如果从上个世纪80年代拍摄具有生态意识的科教影片如《防治沙漠化》、《大西北种草》算起,我国的生态影视已经走过了将近30年的旅程。生态科教片,专题纪录片,生态故事片,一步一个脚印,演绎着中国生态影视的酸甜苦辣。近年来,国内影视界虽然诞生了诸如《可可西里》、《河长》、《天赐》等比较优秀的生态影片,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生态影视的生存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应走出视野狭窄化的误区

        生态影视与一般商业性影视有所不同,它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生态电影的社会效益能否达成,关键在于影片的思想性以及思想性与艺术性能否实现完美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电影的题材已经涉及到了包括环境污染与治理、野生动植物的猎杀与保护以及反映人与自然共处共存的诸多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处理生态题材的思路还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土地荒漠化、珍稀动物保护、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直接危害等比较显在的问题,比如《沙与海》、《可可西里》、《大气层消失》、《天狗》等影片。对于生态与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诸如气候变异、物种变异、疾病变异或者我们刚刚面对的地震、海啸带来的核泄漏等灾难深层次的思考,则往往很少涉及。

        对于生态影视来说,由于受“生态”二字的约束,题材本身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关注“生态”,不能简单地将生态等同于环境,也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珍稀动物灭绝。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发掘题材深层的生态内涵,要善于从新的视角来解读常见的题材。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影片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反映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性的《完美风暴》,反映未来生物变异的《哥斯拉》,反映克隆人悲剧的《逃出克隆岛》,反映新生疑难疾病与疫情的《永不妥协》,反映人与动物自私、无私等复杂关系的《南极大冒险》等等。这些影片,之所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最主要的还在于它们都能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态环境,以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段来思考我们的生存问题,这其中包括对自身的反省和对未来的警示。

        让生态影视不再概念化

        生态影视,显然要具备相对明确的“生态”主题或意识,而这种必然的“限制”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影片的表达。如果编导急功近利,违背影视艺术的基本规律,一门心思要让观众尽早熟知某个环保宣传的意图,就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图解主题、人物苍白、故事单一、情节乏味的泥淖。观众之所以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去接受思想教育,而是为了娱乐与审美。“寓教于乐”,是影视艺术的重要法宝,生态影视尤其需要重视寓教于乐。生态影视不同于生态论文,其生态的主题必须通过生动可视的镜头来表现。其实,生态主题越是不显山露水,就越有可能深入人心。我们可以不把《侏罗纪公园》、《尼斯湖水怪》、《失落的城市》、《完美风暴》等影片视作“生态电影”,但影片中所蕴含的人类滥用生物技术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在生态灾害面前的无助与抗争等情节却震撼人心。而且,正因为它的含蓄性,观众一旦从引人入胜的情节中“悟”到这种生态哲思,也就极有可能萌生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印象自然也就会更加深刻。

        发展生态影视,应该在立足电影的艺术性本位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在剧情与艺术形象上多下功夫,爱情片、武侠片、悬疑片、冒险片、战争片等等都可以有机地承载生态命题。生态影视需要多方面挖掘题材的生态意蕴,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来进行演绎,切忌像某些以“教化”姿态出现的主旋律电影一样板起“面孔”。加强故事性,是生态影视打动观众的制胜利器。即使是一些科教片和纪录片,同样存在靠故事取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11集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正是这样的成功之作。影片非常注重故事化叙事,尤其是其“自然篇”的8集影片,基本上都是选择森林中一个或一组有代表性的动植物个体,采用拟人化的拍摄手法,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用可看性比较强的故事来演示其成长、繁衍的经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要敢于面对不断升级的生态矛盾

        期望影片结局大团圆,也许是很多观众比较普遍的心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很多影视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安排“大团圆”的结局。但是,在生态影视创作上却不一定非要以“完美结局”收场。很明显,如果人类肆意践踏自然,人类早晚有一天把自己送往毁灭之途。实际上,彻彻底底的大悲大痛,所赋予我们的震撼力和感奋力有时是更加巨大的。特别是对于生态影视来说,打破“大团圆”的结局,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展示不可逆转的生态悲境与生存悲情,将可能以更加撼人心魄的冲击力达到生态教益的效果。冯小宁《超强台风》的结局被刻意作了这样的安排:台风被战胜,警报解除,没有任何人员伤亡,甚至连被台风卷走的一条小狗也奇迹般地得以生还。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实在是影片的一大败笔!甚至可以说,因为这种不可思议的处理,影片的生态警示价值立减八成。是啊,如果我们依然固执地将“人定胜天”的思想奉为真理,那么生态保护不妨免谈。照顾观众情绪的做法在生态影视中并不都会赚得掌声,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陆川在《可可西里》的结局中不是如实地让巡山队长日泰倒在盗猎分子的枪口之下,而是改为日泰队长只身追上盗猎团伙后,经过反复开导和感化,最终迫使他们缴枪投降,那么,影片的主题和震撼力将会是怎样的苍白无力!

        该悲则悲,或许只有痛彻心扉的悲才能唤来生态保护期待中的“凤凰涅槃”。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