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是一支有着传奇色彩的英雄的抗日部队,它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而组建,也因抗日战争胜利而结束使命。45集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以艺术手法全景再现了这支光荣部队的征战史实,充溢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英雄传奇,家族命运,国际视野,史诗风格,堪称战争题材电视剧的典范。
《中国远征军》开篇即是主人公韩绍功等根据有关协定在缅甸协调联合作战事宜,从中下层军官的视角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复杂国际背景。中、美、英三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但不同国家之间既有战略选择的利益纷争,也有文化差异导致的观念之争,因此而发生的合作与矛盾、抵制与妥协、损人利己与以德报怨,关系错综复杂。如作为美方最高代表的史迪威与重庆的统帅部之间在军事指挥权以及美军援助物资的分配决定权等众多问题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剧作再现了这些矛盾和差异,但未多加渲染,总体把握上顺应合作大势、同盟大局,理性的逻辑取代了感性的思维,适度而未失度。
对当时国内的全民族抗战局势,剧中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为支撑,以点见面,通过《新华日报》坚定民众抗战信心的舆论引导、鼓动民众捐款捐物支援前线、登载敌后抗战消息鼓舞民心等作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对当时重庆民生多艰、物资短缺、物价飞涨和上层奢华糜乱之对比,政府当局“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贪腐之风、军内派系林立、争权夺势、猜忌怀疑的“土崩瓦解”之先兆,剧中也都有切实反映,两相对照,其兴衰之历史趋势已不言自明。
在历史人物的把握上,戴安澜、孙立人、杜聿明、史迪威、张问德等人物,在历史的命运中激荡起个人的英雄魅力。抗日名将戴安澜,儒雅气质、大将气度、兄长风范等操行,又如“同古会战”中签生死文书激励下属之豪气都在剧中尽情再现;抗日名将孙立人仁安羌解救英军、兵退印度的不卑不亢、缅北反攻的指挥若定等,史迪威的亲和魅力、张问德的“士”之气节等个人魅力的闪光点,都以真实为底色挥洒写意,无论是历史氛围的营造还是人物个性魅力的展露,都附着了浓厚的历史底色。虚构人物框架内,韩绍功一家的命运,不仅是中国家庭在那个年代的缩影,还通过他们的活动经历,把缅印战场战事、重庆大后方、滇西敌占区等空间联为一体,构成电视剧的整体叙事架构。如韩绍功的行为轨迹几与中国远征军的主要战斗经历重合,韩绍英、何玉姝主要辐射重庆大后方活动,韩母、韩绍臣、小桐则引领着滇西抗战的故事,空间逻辑上的“品字形”架构支撑起全剧的大视野。三个叙事空间都有各自叙事逻辑,自成脉络,可独立成章,但依靠历史的内在逻辑和韩绍功家族命运的线索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在历史事件的选取上,《中国远征军》在战例上按照时序选取了远征军的入缅首战“同古保卫战”、广受赞誉的“仁安羌大捷”、反败为胜的“于邦大捷”、关键之役“密支那战役”,其他或以虚写实或巧妙避开,详略得宜,颇见巧匠慧心。
在故事寓意和情感编织上,该剧也颇多用心。如全剧开篇不避虚构失真之嫌,铺陈了毛淡棉、韩绍功等人违令营救孩子的情节,意在表现中国军人为了孩子不惧危险、不惜生命、勇于牺牲的情操,因为孩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再如腾冲小学校被日军飞机轰炸后的死伤枕藉的孩子,不只从视觉上刺痛观众的心;在情感关系的处理上,该剧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间至情至爱,如母子、兄妹、父子之亲情,军人之间的袍泽兄弟手足之情,点到即止的含蓄的男女恋情,细腻的情感含蓄地泼洒在每一个情节和细节,会让人在不经意间被感染、感动;剧中更有对民族、对国家的大情大爱,大忠大孝,随着人物的命运波折起伏宣泄而出,促人思考、助人自省、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