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5日 星期五

    供暖缺口逼出两项“世界最大”

    大同一技改项目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 光明日报 》( 2011年03月25日   06 版)

        本报大同3月24日电(记者 董山峰、杨荣)2010年采暖季,山西大同市有200万平方米的建筑因供暖能力不足而无法正常供暖,但承担供暖职责的华电大同第一热电厂的两套供热机组每小时却有160吨的低压蒸汽白白浪费。今天在大同闭幕的“基于吸收式换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新技术”现场经验交流会让参会专家亲眼看到:采用清华大学“基于吸收式换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新技术”改造现有供热系统,并未建设新热源,只需回收该热电厂的汽轮机乏汽余热,就解决了热源不足的问题,大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我国城镇集中供热主要采用热电联产、燃煤锅炉房、小型燃煤锅炉方式。热电联产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对更高,因此成为我国北方城镇采暖的主要热源形式。但我国北方城镇采暖目前只有30亿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不足目前北方城镇采暖建筑总量的40%。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有热电厂普遍面临着热源供应不足、城市管网输送能力有限等瓶颈,新建燃煤热电联产机组又需进行前期规划、项目核准等各项工作,所需时间长,工作难度大,从而严重限制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于2007年提出了“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2008年5月,中国工程院组织动力工程、供热工程、制冷工程等多学科院士和专家研讨后认为,该技术是热电联产领域的“重大自主技术创新”,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有重要意义和作用。2009年9月,中国工程院八位院士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提交了《大力推广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实现大幅度建筑节能》的建议。2009年底,该技术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2010年10月,华电大同第一热电厂使用该技术进行了系统改造,创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厂余热回收利用工程,同时创造了目前世界上回收余热量最大的电厂余热回收专用机组。示范项目建成以前,华电大同第一热电厂供热面积仅为400万平方米,大部分居民家庭室内平均温度只有14摄氏度左右。示范项目建成后,供热面积增加到638万平方米,同时室内平均温度达到了20摄氏度左右,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江亿等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在我国北方采暖地区全面推广这一技术,利用现有的热电联产机组和供热管网,仅需投资约1000亿元,就可增加供热面积11亿平方米,替代大量的燃煤锅炉房、小型燃煤锅炉和小煤炉,在保证和提高城镇居民采暖质量的同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0.2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0.8亿吨。在5年时间内,就可以节约标准煤1.1亿吨,相当于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总量的18%。因此,尽快推广这项节能技术,对保障民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