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蕾)“扎实的文学根基如果能与电影的产业制度完美结合,中国电影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健康发展。”在近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电影文学论坛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饶曙光表示。
近年来,中国电影实现了产业化转型,在重视造型、影像和景观中赢得了观众青睐,但也出现了相对的短板,即电影的文学基础受到了相对削弱。饶曙光说:“再绚烂的的景观和影像也代替不了人文关怀和内容生产。如果失去了文学的支撑,就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因此,电影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以内容为王,以编剧为重。”
饶曙光表示,电影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但又要超越文学。他以《唐山大地震》为例说:从《余震》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编剧做了很大的调整,把一个相对个人化的视角变成了一个大众化的视角,如此照顾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编,使电影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
饶曙光说,从世界范围看,电影观众正呈现年轻化趋势。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有些国产电影用一些小品化的情节拼凑而成,观众笑过后却发现影片中没有成型的故事,这样的流行元素造成了影片叙事的不连贯。电影在本质上是一门叙事艺术,其中故事是关键,在一个好故事的基础上,将情节设计得天衣无缝,将高潮安排得充满悬念,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打动他们的心灵,这才是电影的真正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