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3日 星期三

    导师和学生,应是什么关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3日 16版)
    储朝晖
    陶传进
    赵小琪

        对话人物:

        储朝晖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

        陶传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小琪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曾经,学生们谈起导师,总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亦师亦友”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但今天,谈起导师,部分学生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是老师?是老板?还是……导师,意味着什么?又将对学生承担起何种职责?

        关键词之一:距离

        记者:您如何给导师下定义?目前,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储朝晖: 关于“导师”的定义,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如果要我做定义,我就选“导引人生,师法自然”八个字做定义。

        导师要导引人生就不要解释了,为什么要说“师法自然”呢?因为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门学问都是在追求真理,“师法自然”是追求真理的一种境界,导师要导引学生进入这个境界。师生关系实质上是在人生过程中形成的重要他人关系,每一方是对方的重要他人,导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引导人生,追求真理,双方都走上这条路就能亦师亦友,道不同则很难亦师亦友。

        现在师生间出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功利因素太重,教师想靠学生为自己打工,学生想依靠教师发论文、找工作、拓人脉,甚至要找到一个比别人更好的工作,不少学生不是根据教师的学问选择导师,而要看他是否有为自己谋利的空间。这都是极不正常的现象,现今却很普遍。

        陶传进:我个人理解的导师就是在学校中。通过自己的专业,带着学生沿着他们的人生发展方向继续向前走一段的人。

        学生是老师最值得亲近的人群之一,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带学生、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自然也就有了亲近感,自然也就要减少本来存在着的距离。但是,目前社会中普遍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也对师生关系构成了冲击。

        我赞成导师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平等身份、相互尊重的关系。学问上,老师是权威,做人上,是平等友好的关系。这和“疏远”、“据为己有”、“商业化的交换关系”是大问题。

        赵小琪: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一日为师,终生为友”。我与我的研究生的关系就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我一直坚持“三个一样”的原则。即:对待学生与对待老师一样,对待学生与对待领导、同事一样,对待不同的学生一样。

        面对领导、同事和学生,我均以诚相待,保持着“三个不变”的立场,即:说话方式不变,面部表情不变,做事方式不变。我在研究生入学时就告诉学生,我既是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我们无法改变那些自以为是的强势人物,但我们可以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我与我的博士生与硕士生之间的关系日趋亲密。在我的研究生们建立的QQ群里,我的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研究生们一直在那里与我和他们的在读的同门亲密地交流、对话,共同在人世间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营造着最为朴实、最为温暖的家园。

        关键词之二:学术 

        记者:读研、读博,本是研究学问。如何才能让“学术”成为承接师生关系的一个很好的纽带?

        储朝晖:现在不少人理解或所能看到的学术仅仅是学术之果,如论文、课题、项目、学位、职称、奖励等,却严重忽视了学术精神和学术过程,这是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学术声誉下降的原因所在。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导师没有学术精神,也不参与学术过程;不少学生过于关注学术结果,忽视学术精神的获得,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赵小琪:我个人认为,我之所以与学生相处得较为亲密,是与我抓住了“一个中心”、采取了“三种不间断”的方法有关系的。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学术”为中心。我自己既不想发财也不想当官,就是希望看一些自己想看的书,写一些自己想写的文章,虽然经常受外界干扰不能如愿,但我一直努力想达到这种境界。同样,我也希望我的研究生以“学术”为中心。所谓“三种不间断”,一是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指导的不间断,二是课堂内与课外指导的不间断,三是在读阶段与毕业后指导的不间断。

        我的一个在职博士生对我说:老师,你对学生做的一切,学生都明白的。不然,学生怎么毕业这么多年了还年年从大老远的地方来看你呢!

        有生如此,夫复何求?!

        关键词之三:传承

        记者:薪火相传,是学术知识、精神理念的传承。导师的责任是传承什么?

        储朝晖:导师首先应有爱,他首先所要传承的也是爱。这里的爱当然首先是爱人,包括爱他的学生,并通过他的学生将这样的爱像传送接力棒那样一个个地传递出去;同时这样的爱的对象还包括更广泛的含义,比如要爱真理,它是追求真理的动力;这种爱也应包括爱物,比如对自然的爱,对社会的爱。唯有凝聚了大爱的人,才有强大的动力成就大师,如果导师不能做到这点,就缺少最基本的资格。

        第二点我认为教师要传承责任。曾有多所学校要我在其中担任导师,我的回答很干脆:“负不了责任我就不能答应。”而现在不少人根本就不负责任,也挂了一堆的“导师”之名,这是很成问题的。

        第三点才是授业解惑,您有专业才能授业,而现实中不少人根本就没有专业,也要挂上“导师”之名,有些无中生有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完善其他方面。

        陶传进:我们社会做人的道理很多是通过师生关系传承下来的。这正是传统意义上老师的责任,之所谓“教书育人”说的正是这一点。但要重新做到这一点也有难度,关键就在于教师自己的为人修养问题。所以,教师要追求一种高的境界。

        社会应有自己的话语体系、鉴别机制、褒抑机制。在政府的统一管理下,教师实际上就成了在现有的教育的规则要求下,能够被允许吸纳进教师队伍的人。因而,教师队伍首先发生了改变,成了纯技术性职业的代名词,失去了人本身的成分。

        (本报记者靳晓燕、本报通讯员项健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