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小学涌现更多“教授”
日前,光明网视频频道播出了《小学教授何须热议》,看后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山东潍坊终于迈出了教育改革的一大步;忧的是笔者不仅要问,在我国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中,还有多少真才实学具有“教授”水平的教师没有得到相应的职称?他们何时才能脱颖而出?据笔者所知,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超强的人不在少数,但却一生无缘“正高级”,原因就是一直以来没有能让他们成为教授的评聘制度。山东的做法可以说是教师职称评聘的破冰之旅,虽然无须热议,但是意义确实不小,因为它让更多的教师看到了希望。笔者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明天,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还会产生许多姜言邦这样的“教授”,那将是中国教师的幸事,更是中国教育的幸事。
光明网网友 马得清
“先行赔付”后莫忘监管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福建省宝玉石协会在媒体上宣布,对顾客购买的宝石在指定的监测点进行免费检测,如发现有质量问题,单笔3万元以下的,由福建宝协予以先行赔付。这样的“先行赔付”制度,既可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纠纷,从而倡导和谐消费,值得称道。但“先行赔付”毕竟是一项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善后补偿措施。因而,笔者认为,在一手抓赔偿的同时,另一只手不忘顺藤摸瓜抓处罚,该赔偿的赔偿,该处罚的处罚,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追究刑事责任,“两手都要硬”。唯此,才能有力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行为,敦促商家自觉依法参与公平市场竞争,真正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从而打造诚信、和谐的社会。
湖北读者 玫昆仑
公共文化建设要惠民
笔者读报看到,在今年“两会”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说:“很多地方进行新区建设、城市改造,常常把公共文化场所修在新区里,虽然修得很漂亮,但远离居民区,也没有公共汽车,老百姓怎么使用?”据报道,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全国政协委员张大宁说,过去10年里,我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未超过0.5%。这些有限的资金,70%以上用于城市文化建设。而投入城市的资金被一些地方政府用于建设大型文化设施,有的竟成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老百姓很难从中得到实惠。笔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文化建设要开动脑筋,本着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佳效果的原则,编制具有前瞻性的规划量力而行,才能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河南读者 郭立场
植树更要“管树”
报载,今年植树节前,某市把2月28日至3月28日定为春季植树月,要求在市区栽植14000余棵大树,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城市品位。这样一个全市范围的植树造林活动,无疑是值得期待的。但笔者认为,植树后的管护工作要更加给予重视。植树造林活动几乎每年都在搞,可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的怪现象。究其根源,窃以为,关键是有些基层县市领导和单位领导只注重植树的过程、场面,至于树苗能否存活,存活率有多少,却少人问津。只栽不管,只关心统计数字,不在意客观成效,恐怕只会造成树木的“春天栽,夏天黄,秋冬塞灶堂”,绿化工作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滋生了形式主义,影响了效果。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造福人类的长远工程,需要我们常抓不懈,不仅要突击植,更要日常管。
光明网网友 路娜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