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8日 星期五

    让“国计”连线“民生”

    ——编读热议本报“两会”报道

    《 光明日报 》( 2011年03月18日   14 版)
    图为本报记者王瑟(左一)采访政协委员刘小宁。 本报记者毕玉才摄
    3月11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小组讨论会上,刘焱(右一)、李未明(右二)、石定果(右三)、张济顺(右四)、盛连喜(右五)等委员利用休息时间仍在就政协工作和提案问题进行讨论。本报记者赵洪波摄

        刚刚结束的“两会”,“民生”无疑是出现频率极高的热词。无论是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无论是网民的留言或建议,还是各媒体形式多样的报道,“民生”内容都是关注的热点。本报的“两会”报道,围绕“民生”做文章,基层代表委员、基层百姓话题、基层连线代表委员占据了重要版面,热议物价、房价、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话题。“连线基层·问答民生”和“看民生”、“说民生”等专栏、专版琳琅满目,展现民生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成果,叙述“代表委员眼中的民生建设”……

        这些“两会”宣传中的亮点和重点,也引起了读者和网友们的共鸣,认为“两会”报道关注民生,“细腻、真实、亲切,具有可读性、可感受性”。参加“两会”的记者们感触也很深,他们在采访中对“民生”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借此机会,让他们共同回顾“两会”报道给大家带来的感动。

        文章“做到了老百姓心坎上”

        光明网网友刘奂明:光明日报精心策划推出的“连线基层·问答民生”特别报道,将两会报道的触角延伸到会场之外,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身边事、新气象解读民生发展成果,把平民百姓的心声带给“两会”,拉近了基层和高层、会外和会内的距离;而“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专栏,涉及教育、文化、医疗、农民工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光明日报虽然惜墨如金,却毫不吝啬地给基层代表、委员上第一版、出专版。显而易见,只有这样的声音和报道,在读者心目中,才更有分量,更有说服力。

        黑龙江读者王树军:“连线基层·问答民生”系列报道“直捣”民生深处的方方面面,紧跟主题的真实故事案例、名词解释和百姓声音及专家观点等,图文并茂,是一张色彩斑斓的民生“画卷”。

        王斯敏(本报理论部编辑):如何把两会报道做出特色、做出深度、做出新意?本报编委会在“两会”前两次召开专题策划会,反复讨论后,决定借鉴记者新春下基层的成功经验,紧紧扣住基层和民生这两个关键词,推出“连线基层·问答民生”特别报道。报道围绕保障房、教育均衡、新农合、民生水利、群众文化、社会养老等民生热点,派多路记者辗转采访了北京、重庆、辽宁等15个省市的基层地区,带着百姓心声采访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两会代表委员,在基层与高层之间、会内与会外之间搭建起对话平台。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伍中信赞扬这组报道“做到了老百姓心坎上”。回顾报道的策划及实施过程,我们深切感受到:如何把“两会”的“国计”与普通百姓的“民生”有机地粘连,拉近“两会”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既是“两会”报道的难点,更是“两会”报道的重点,做好了也一定会是“两会”报道的亮点。扎扎实实走近百姓,周密策划,创新机制,是这组报道引起读者好评的关键。

        没有空话的“专题”更耐看

        天津读者梁小建:2011年光明日报的两会特刊,推出了代表委员谈核心价值、谈教育、谈文化、谈医疗、谈精神文明、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六个专版,报道更主动、更集中,规模更大,有声势、有特色,在舆论宣传上体现了主流媒体黄钟大吕奏主音的办报水平。“民生”也一直是报道关注的重点,希望能在今后的报道中,挖掘出更多的有关民生的话题,更多的基层方面的反映,让报道题材更多样,内容更具感染力和可读性。

        单三娅(本报策划部负责人):如何在报道中充分体现本报特色,这是我们做这组专版的出发点。首先,通过这组专版,我们不仅体现了本报报道的特色,还突出了“民生”的主题。其次,这组专版容量大,每天都集萃了20位左右代表委员的见解,就像“集束”式炸弹,给人以极强的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是代表委员都围绕着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直接了当地谈观点、谈建议,都是有感而发,没有空话和虚词。四是这组专版位置突出,作为两会特刊的头版,又是彩版,非常吸引人。而且每组专题的大标题非常醒目,直奔主题,小标题也制作精心。每个专版都配有图片、图表,简洁直观形象,很好地配合了内容,使整个版面都鲜活生动起来,可以说是“两会”报道中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王瑟(本报驻新疆记者):我已是第6次采访“两会”了。虽说比第一次少了许多激动,但还是让我感动不已。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每年“两会”召开之前都要通过人大的工作网络,向全市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发出征集函,通过当地媒体公布电子信箱、传真号码和通信地址,尽量不留“被遗忘的角落”,征集的议案、建议非常广泛。他所提交的议案、建议、意见源自基层,关注民生,大多涉及“三农”、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关心弱势群体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通过采访他们,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把目光投向基层,关心群众的生活,也明白了只有在基层才能捕捉到更多的报道题材。

        为这样的报道喝彩

        辽宁读者王勇:贵报“两会特刊”内容丰富,贴近百姓,不少文章都引起了我的共鸣。尤其是看了3月7日采访辽宁铁岭市长张竞强谈铁岭教改的报道《教育花大钱,值!》,感触很深。我们社会中的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舍得花钱的。但花的对不对路,花的值不值,也是摆在一些领导和家长面前的一大困惑和难题。铁岭的教改给出了答案。也就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能喊口号,做样子,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投入。

        郭扶庚(本报教育部副主任):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显示了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心。经过“十一五”,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及偏远地区已不再是“烂房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的状况。如今很多地方最漂亮的就是学校,学校硬件建设已不成问题。目前最突出的是要解决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一矛盾。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教育发展重点是解决教育均衡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已实行4年,首批毕业生即将投入教学一线。可以相信,经过教育内涵式发展,困扰教育发展的质量问题将得到明显缓解。我们的“两会”报道就是要向基层传达这种变化和决心。

        李金桀(本报经济部记者):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特级教师庞晓丽,是政协委员中唯一一位一线中学教师。尽管社会活动很多,但这位老师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在今年“两会”之前,庞老师专门去玉树进行调研。“不到玉树,你体会不到国家对玉树的支援有多大,其中光教育项目国家就投了24个亿,现在已经有19座教学楼封顶了”,通过庞老师的话语,我体会到基层委员对民生的关注,更感到自己对报道民生有着不可推卸的一份责任。(本报记者刘小兵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