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济南大学教师王丽代表说,近十余年来,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一大批青年教师涌入高校教师队伍,使师资力量得到极大增强。然而,大多数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却明显滞后,尤其对广大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为此,她建议高度重视师德在教书育人中的巨大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格塑造,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切实改善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及业务提升的环境与条件。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尽快实现医保“一卡通”
受现行的医保制度影响和区域制约,目前国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城市与城郊之间医保卡不能通用,城市圈“异地医保”不便的问题日益凸显。对此,黑龙江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第二发电厂锅炉检修工人李华代表说,她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尽快实现“医保一卡通”。李华认为,医保卡在全国走出地域之限,不仅有助于优质医疗资源效能的充分发挥,也能够加强各级医院尽快提升自身的软硬件水平。(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张士英)
高教政策应向人口大省倾斜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游吟歌代表说,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高水平大学建设落后薄弱。如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然而在全国43所“985”高校中,河南没有一所,“211”高校也仅有一所。要真正把像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建设成为人才强省,她建议,高等教育多向这些人口大省倾斜,以实现教育上的相对公平。
(本报记者 刘先琴)
将企业纳入保障房建设体系
“对于住在大城市的青年人才来说,保障房排不上,商品房又买不起,只能望房兴叹。”武钢集团科技创新部副部长袁伟霞委员说,以武钢为例,近10年吸纳来自全国的大学生1万多名,但由于房价太高导致一部分青年人才流失,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她建议将企业纳入保障房建设体系,允许这类企业在政府划拨土地或企业自有、闲置土地上建设保障性住房,以成本价出售或者出租给企业中青年职工,以解决企业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本报记者 郭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