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长江之滨的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这些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多数在全军各联(后)勤部的财务、军需、物资、审计系统“挑大梁”;他们领衔起草的论文、报告、方案,95%被国家、军委和总部所采纳。在总部首次表彰的“全军红管家先进个人”中,绝大多数是军事经济学院毕业生。
20年来,军事经济学院学员有2000多人次获得总部级以上学术科研成果奖,有近200人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和科研学术奖。本院毕业学员有7人荣膺“总后科技新星”;他们在非洲维和、汶川地震等国内外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赋予“管家”新内涵
诞生于解放战争炮火硝烟的军事经济学院,走过65年风风雨雨,累计为全军输送军事后勤人才18万名,被誉为我军“红管家的摇篮”。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新的战场和市场环境,军事经济学院赋予“红管家”全新内涵。
从依靠“计划”到掌握“市场”。过去军用物资供给主要靠国家计划分配,省力省心。现在要掌握个体、民营、国际诸般市场,以满足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需要。
从“节约型”到“综合素质型”。过去对“红管家”的要求是,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一两煤,不贪污;现在不仅要节约,还要讲节能、低碳、绿色和军营饮食文化。
从“活账本”到“信息通”。过去要求“红管家”一口清、一摸准、活账本、铁算盘;现在则要求通信息、善管理,强调需求预测能力、资源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抗御风险能力等。
从“事务型”到“谋略型”。过去军以下机关助理员,基本业务是记记收收发发,管住管好经费物资不浪费;现在要善谋划、会指挥、敢改革、能创新。
围绕战场强“体魄”
军事经济学院以战场和部队需求为牵引,不断修订“红管家”人才培养方案。他们采取开门办学、内研外调等方式,获取第一手信息,掌握各部队对“红管家”的培养需求,创新完善《军事经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方案》。
他们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纳入课题小组,参与研究开发、重点培养等,强化“红管家”信息化素养。一大批研究生、博士生,通过这样的路径成为各专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取得多项全军科技进步奖。他们研制的《被装信息服务系统》为07式新军装配套服务提供重要支撑,《军人食谱系统》在全军推广应用。
学院让学员与部队联合训练,陆、水、空、天一体,涵盖后勤八大勤务;他们设立30多个教学基地,拓展课堂半径,有效地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
军事经济学院制定《学院科研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着力加强 “红管家”科研创新能力,取得丰硕成果。近三年,本科学员完成或参与完成研究报告、软件开发、网页设计等创新成果215项,获院级以上奖励201项。他们将创新实践成绩与评选“优秀学员”、评选“优秀学习奖”、免试推荐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立功受奖等挂钩,提高学员创新实践活动积极性。学院还结合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每年公布一批研究课题,指导学员开展科研项目申报。近3年来,学员申报课题495项,有824名学员参与并完成项目研究。
“摇篮”里面勤“补钙”
过去,一个连队没多少钱,只有点“伙食尾子”。现在集中办伙,一个团生活服务中心一年进出几千万元,市场诱惑很大。为防止管家人在经济上“栽跟头”,军事经济学院从学员入学那天起就注重职业道德、作风素质教育,让学员在“摇篮”里就勤补“思想钙”。
每年入学之初,学员要拉练到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进行入伍宣誓教育;学习期间,他们把贪污腐败的案例作为廉洁教育的反面教材;毕业前夕,又把已在部队建功立业的“红管家”请回来作先进事迹报告,有效解决了“为谁管家”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