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手记
这是一次理论、文化、真理和精神的洗礼,听着几位专家、领导充满理论热情的发言,与会者感到灵魂和理性在升华。2月28日,雪后放晴,国防大学、解放军报和本报联合举办座谈会,就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先进事迹进行座谈,大家侃侃而谈,主题很明确:像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那样,做党的创新理论忠诚研究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副校长任海泉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本报有关负责人一起,倾听了专家们的发言。
忠实的研究者传播者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李 捷
中央各大媒体近日播发了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经验的先进事迹,在我们面前树立起一面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践行理论工作神圣职责的旗帜。
党的创新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研究好,传播好,不辱理论工作者的使命。
党的创新理论是科学的理论,研究和传播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这种科学态度,首先体现在求真务实的学风上。这种科学态度,还体现在创新思维活力上。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同志们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全面激活创新思维,瞄着理论前沿探新知、讲新话。要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需要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正是凭着这种功底和勇气,他们在不同时段率先推出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研究丛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丛书》、《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丛书》、《科学发展观研究丛书》,并撰写发表一批立意高远、新意迭出的理论文章,在军内外理论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理论只有关注群众,服务群众,才能吸引群众,凝聚群众,武装群众。大众情怀,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思想理论工作中的生动体现。“研究中心”的同志们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从群众实践中寻找理论创新的灵感,从群众语言中汲取理论阐释的养料,从群众关切中消除理论传播的盲区。他们以辛勤的工作,在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搭起了一座心灵沟通与思想武装的桥梁。
毛泽东说:“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就有许多像毛泽东所称道的那种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传播的“拼命三郎”。我们要学习他们,把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与传播事业做得更好。
出色的组织工作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忠杰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从1994年3月一成立,我跟中心的关系就非常密切。当时《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开始出版发行,党中央要求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宣传。为了发挥党校、高校、社科院、军队等系统和部门在理论建设中的作用,便在这几个系统分别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后来的实践证明,建立这样几个中心,有助于理论建设的五路大军形成合力,发挥作用。
国防大学研究中心的表现尤为出色。首先,国防大学“研究中心”推动形成了全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设的网络体系。中心办公室协助总政治部,着眼于全军的理论建设,用不同的方式把这个体系组织起来。如通过联络员队伍、编发《解放军理论学习》等方式,发挥了对全军理论建设的影响,推动形成了整体性的功能。
第二是组织理论骨干、专家及时参与党的理论研究宣传创新工作。中心与各大军区的理论研究室建立联系并给予指导,对有关研究任务及时进行联系沟通,经常检查督促。不仅在国防大学出了一批重要成果,而且帮助指导全军各个系统出了很多重要成果。
第三是组织各种类型的研讨会。有全军性质的研讨会、国防大学牵头的研讨会、国家部委的研讨会、重大活动的研讨会等。我多次参加国防大学研究中心组织的论文评审工作,感到中心的组织工作做得非常好、非常严格。部队也好,中心也好,都把它当做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不仅号召、动员,而且狠抓落实。
研究中心的组织工作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理论要创新,就要发挥很多个体的创造性,展开思想的翅膀。但这不等于完全像放鸭子一样完全自由随意地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理论机构,还要发挥组织的作用,把各方面的力量、人才按照一定方式组织起来,发挥整体的功能和作用。所以,我认为,不仅各个部门的理论工作者要向研究中心的同志们学习,而且作为一种机构、团体,乃至整个理论建设,也要向国防大学研究中心学习,进一步把理论建设工作组织好、开展好、推动好。
汇集集体智慧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书面)
由于工作关系,我从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一成立,就同他们有联系。在长期的交往中,我注意到,他们在理论工作中确实有许多独特的做法、独特的经验。其中之一,就是领导重视、集体攻关。
领导重视,是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主要经验。我记得,在落实十四大提出的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这一战略任务的过程中,无论是组织军内研讨会,还是参加全国理论研讨会,国防大学的领导不仅把这些工作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而且重要环节都亲自抓,既抓部署又抓落实。至于研究中心的办公室主任,不仅认真贯彻校领导的决定,抓好组织工作,而且直接参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在研究中心的工作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集体攻关,是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突出经验。他们的研究题目是在军内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他们的理论研究大多是通过集体研究完成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篇论文完成后总是先组织军内外专家进行评论,然后请作者进行认真的修改,甚至一改再改,力求准中求深,深中求新,直至形成高质量的理论成果。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理论研究和传播固然要发挥个人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干,但集体研究、集体合作汇聚的集体智慧总是大于个人的才智。
今天,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新变化,我们的事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时候,我们认真地总结和学习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上创造的成功经验,更好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
耐得住清贫与寂寞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慎明
国防大学研究中心之所以能够在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发挥重要作用,作出突出贡献,一条重要经验是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打造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富有凝聚力与战斗力的理论队伍。
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是一项神圣工作和崇高使命。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至今的辉煌历史,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历史——理论创新指引、推动了实践创新,实践创新又反过来丰富、促进理论创新,从而有力地推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解答,并及时总结党带领人民在探索中形成的新经验新认识,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理论研究工作很紧迫、很具有挑战性。另一方面,某些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歇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活动,不断制造麻烦,企图使中国改旗易帜,阻遏我们的发展势头。在国内,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开展理论宣传工作,以一元化指导思想来统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样很紧迫、很具有挑战性。
理论工作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首先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坚定的信仰,有了信仰,才会有使命意识,才会有政治敏感性。搞理论的人,应当尽可能坦荡一些,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要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不为名利所累。国防大学研究中心的同志是军人,具有这种素质和精神,是他们取得显著成绩的重要前提。
一群特别能战斗的人
国防大学原副校长 许志功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方面,之所以能够作出突出成绩,这首先在于党的创新理论符合中国国情,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她,愿意接受她。除此之外,就是这个中心有一群特别能战斗的人。
说他们特别能战斗,首先表现在他们特别能吃苦、拼命忘我的工作上。研究中心的同志们不仅经常加班加点,就是节假日往往也是通宵达旦地工作,深夜办公室总是亮着灯,吃盒饭、泡方便面是常事。这个研究中心能够作出突出成绩,靠的就是这种拼命精神。
说他们特别能战斗,还表现在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上。这个研究中心敢于打硬仗、破难题,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顶得上去,靠的就是这种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学术功底。
说他们特别能战斗,同样还表现在集体攻关、团结协作上。研究中心注重发挥老同志的领军作用,同时把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梯队。这个研究中心发表的文章、完成的课题很多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力量的成果。不管是谁负责的课题,大家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他们特别能战斗,还表现在他们比较好的遵循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的基本规律上。在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中,他们注重基本理论、紧跟中央精神、追踪学术前沿、回答现实问题,这不仅是他们做好研究宣传工作的牵引,而且是检验评价研究宣传工作的标准。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之所以能够取得重要成绩,靠的就是这种对基本规律的不断求索。
软实力建设的排头兵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张国祚
一个民族,要想始终目标明确、道路对头、持续振兴,就不能没有正确的理论思维。同样,一支军队,要想始终清醒坚定、战略高明、无往不胜,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重要贡献,就在于面对理论武装的战略任务,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不仅始终高举旗帜、坚守阵地,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坚持把重大现实问题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而且能够突出军队特色,始终与铸造我军军魂紧密结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做了大量功不可没的工作。一个国家、一个军队如果硬实力不行,这个国家、这个军队可能难免要打败仗;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那么,这个国家、这个军队可能不打自败。军队忠诚祖国的意志,热爱人民的情怀,指挥作战的谋略、机智灵活的战术、同仇敌忾的团结、有我无敌的勇气、坚忍不拔的精神、威武文明的形象等都属于文化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是武器装备等硬实力,而是文化软实力。我党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真正优势恰恰在于文化软实力。其中包括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大力弘扬的光荣传统和奋斗精神。该中心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系统地挖掘和梳理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出版了系列丛书。这些丛书,不仅有利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也有利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激活政治建军创新思维
后勤指挥学院教授 邵维正
研究中心具有政治建军的高度自觉。每当党中央提出一个重大战略思想,中央军委作出一个重要部署,国际国内发生重大事件以及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的时候,国防大学研究中心总是挺身而出,站在最前沿,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洞察力,结合军队的特点和任务,及时撰写发表重要文章,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从理论上阐发精辟观点,启发和引导人们提高警觉、明辨是非,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坚定正确的方向。这样,研究中心对外表明自己在重大问题上态度,发出正义的声音,对内又向广大官兵传递信息,提供理论上的指导,集两方面功能于一身,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政治建军的传统优势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研究中心激活了政治建军的创新思维。他们的理论研究不是简单照搬现成的结论,而是把握前沿,敢为人先,深入分析时代特征和部队实际,着力于探讨新时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前些年,他们率先推出《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研究丛书》,对我军的性质、走精兵之路、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等重要论断,作出颇有新意的阐述。近年来,他们又深入研究胡锦涛关于提高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科学化的论述,并作出新的解读:要以科学理论引领思想政治建设的发展方向,以科学精神谋划思想政治建设的总体布局,以科学方略实施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任务,以科学制度保障思想政治建设的有序运行等等。这些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研究成果,使政治建军的传统命题增添了新的内涵。
敢于讲自己的话
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 黄中平
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形成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1994年3月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应运而生。17年来, 国防大学研究中心认真履行使命,全力宣传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理论创新的排头兵,成为理论宣传的主力军。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树立国防大学研究中心作为理论战线的标兵,科学总结和推广这一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搞好理论武装工作,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防大学研究中心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科学地阐发和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理论宣传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敢于直面现实,敢碰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并且雷厉风行,富有效率;始终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善用创新思维,敢于讲自己的话,敢于讲全新的话;他们以心系大众、深入大众、服务大众、沟通大众的真挚情感,铸造出一篇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品力作;坚持苦练内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有效地提升团队战斗力,书写了我国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一个传奇。(摄影:温庆生 刘德茂)